谱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明光市农村沼气项目建设纪实本报通讯员 严龙 张中林
[摘要] 谱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明光市农村沼气项目建设纪实本报通讯员 严龙 张中林
“猪仔满圈不闻臭,田间花果挂枝头,出门水泥便民路,美好生活乐悠悠。”这是明光市农村普遍流传的一段顺口溜,这一切都是发展沼气建设带来的变化。
沼气池让农民过上“低碳生活”
在明光市张八岭镇普贤村,村党支部书记马帮全指着自家的沼气池说:“建沼气就是好,把废物变成了宝。”他介绍,普贤村5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一般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气350多方,可供一个5口之家用10个月,用沼气做饭、烧水、照明,一年可节约煤气费用、照明电费近千元,再加上沼渣肥田,提高粮菜品质,卖个好价钱,每户年可增收节支1600元。
如今,在明光市像马帮全这样的沼气用户已不在少数,做饭、烧水用沼气,既节约了燃料,也使那些曾经令人头疼的粪便经过发酵后实现了更好地利用,运到果园田间成了上好的有机肥料。建沼气池成了农村农民的香饽饽,村民们纷纷向村委要求建沼气池。该市今年民生工程农村沼气项目任务为400口,仅涧溪镇九塘村就建了100口,目前已全部完工,在全省率先建成。仅仅3年时间,该市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4500多口,所打造的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成效初显:每年可无害化处理人畜粪便3万余吨,消化农作物秸秆1.5万亩,为农户节约生活燃料、农药、化肥支出800万元,带动31.8万亩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全市呈现出“庭院树木绿,厨房蓝火‘笑\’,田园景色美,栏内畜禽跳”的生态农业新景象。
服务站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在苏巷镇王岗村沼气服务站,前来购买家用高效沼气净化调控器的该村村民徐向前说:“有了服务站,建设和使用沼气更加放心了。”
近年来,随着农村户用沼气的不断发展,如何建立健全沼气服务网络是解除沼气用户后顾之忧的关键。明光市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项目资金75.8万元,自筹资金34.5万余元,在各乡镇建立户用沼气服务站,形成完善的市、乡、村三级沼气管理服务网。
“每个农村沼气服务站就好比‘沼气的乡村医疗所\’。它除了配备沼气使用中常用的一些零部件和原料添加剂外。更多的是为村民提供各种技术指导和服务。”明光市能源办负责人说。为做好沼气后续专业服务工作,各服务站还专门印发沼气建设服务卡向农户分发,每张服务卡上都清楚地写着服务站点的联系人及其电话,技术人员随时上门为沼气农户服务维修。
产业链让农民捧起“金饭碗”
在抓好户用沼气建设的同时,明光市引导农民跳出单一的“能源”概念,把沼气建设和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催生出“种植—养殖—沼气—沼肥—再种植”、“畜—沼—果”、“畜—沼—菜”、“畜—沼—鱼”以及沼气池和厕所、鸡舍、猪圈、大棚相结合等多种生态循环模式。沼气池上连养殖业,下连种植业,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成为实现农业生产集约经营的有效途径。涧溪镇九塘村果农张豹家的15亩油桃自用上沼液、沼渣后,病虫害少了,果子个大了,色泽、口感也好了,今年亩收入超过7000元。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杨龙寿说,九塘村多数农户都修建了沼气池,沼气池的修建促进了油桃的无公害生产,现已经形成“畜—沼—果”生产模式,客商抢着要油桃,此一项全村果农净增加收入240万元。
沼气池的大量建成,也带动了明光市特色产业的大发展。截至目前,该市年饲养猪35万头、牛1.4万头、羊3.2万只、禽400万只,建立的34.5万亩水产养殖基地、10万亩甜叶菊种植基地、10万亩红薯基地、11万亩蔬菜基地和6万亩无籽西瓜基地也正成为明光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养殖业带动沼气发展,沼气发展反哺养殖、种植业,这正成为明光农业发展的新特点。
新闻推荐
本市要闻
明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明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