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把式”种田有新招

安徽日报 2016-11-09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罗宝本报通讯员 余世芹

平整的农田,笔直的渠道,整齐的仓库和晒场,一字排开的大型农机具。11月8日,记者来到来安县水口镇拥巷村“四春”家庭农场,映入眼帘的仿佛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工厂”。农田里,几台大拖拉机正在旋耕土地。 “1000亩水稻在这次雨季前就已经收割、烘干后卖给粮食部门。我种的水稻虫灾少、产量高,不需要打农药,可用来做有机米深加工,市场价格也就高。 ”高学良指着已经收割完的稻田高兴地说,要及时清理田里的积水、旋耕土地,等雨停后过不了几天就能种麦了。

48岁的老高看起来像个种田的老把式,但办家庭农场还不到3年。 “勇于跟进,科学种田,肯吃苦。 ”老高爽快地说出了他的秘诀。

高学良原是附近南谯区大王镇石庙村人。 2014年春天,他看到拥巷村大片土地没人种,感到心疼和惋惜,便怀揣多年的积蓄,到这个村流转了1022亩土地,注册当上了农场主。修路、改田、推塘、建仓库晒场、购买大型农机具,他没日没夜地实干加巧干。针对灾害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他花40万元建了一座烘干房,今年春天又投资40万元建了一座小型育秧场,不仅实现自给自足,每年还帮助周边群众插秧1000多亩、烘干粮食200多万斤,带动周边30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今年午季,老高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为周边农户提供烘干服务,减少了大家的损失,秋季找他烘干稻子的也越来越多。

高学良种田,还有超前眼光。刚流转过来的农田,田块小又不整齐,根本不适合机械化作业。他利用国家土地整理项目补贴资金,把小田改成大田、把旱田改成水田,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此举虽然为农场的规范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也给工人播种、撒肥和打药带来了难度。去年7月,高学良花10万元买了一台大型撒肥、打药无人机,不仅为自己、也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农场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老高说,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不仅喷洒均匀效率高,而且人机分离更安全。

尝到科学种田甜头的高学良,接下来打算再上一个光伏电板项目和一个油牡丹种植园项目,为农场创造更多的效益。

新闻推荐

年月日农历辛卯年十月十二星期一第期今日版免费赠阅邮

2011年11月7日农历辛卯年·十月十二星期一第6期今日4版免费赠阅邮箱:laxwzx@126.com来安在线:http://www.laianzaixian.com皖网宣备110017号中共来安县委主办报头题写:刘少奇...

来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