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雪域高原上的安徽人

安徽日报 2016-09-22 00:00 大字

用深情丈量高原

巍峨雄浑的高原,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比高原更高大的是无畏的精神,比雪山更纯洁的是无私的心灵。

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山南地处西藏南部,与印度、不丹接壤,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旖旎的自然风光,神秘的湖泊山峰,迷人的蓝天白云,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风景如画的背后却是高寒缺氧、道路艰险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每天坚守于此的援藏干部,还要面对语言不通、民情生疏、社情复杂等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考验。

来到山南,高原反应如影随形,有的援藏干部靠吸氧度过每个夜晚,有的因感冒引发肺水肿住进了医院;下乡和出差途中,雪崩、泥石流、塌方、滑坡等自然灾害往往突如其来;喝凉水、吃生饭,“全副武装”冻难眠,这些都是援藏干部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远离家乡和单位,远离亲人和朋友,除了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外,还有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乡情和亲情始终萦绕在心头。

面对重重困难,安徽省援藏干部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在困难险阻面前经受住考验。在雪域高原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总能看到安徽省援藏干部的身影,他们与当地干部群众拉家常、话生产,因地施策、因人施策,一批批援藏项目、一项项援藏政策在雪域高原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输血”固然重要,但“造血”更是不可或缺。安徽省援藏干部把山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真心实意为山南人民办实事、谋福祉,尽心尽力“传帮带”,留下一支有担当、有作为、有能力、带不走的队伍。

用深情丈量着高原,用激情书写着辉煌,用行动诠释着奉献。安徽省援藏干部,赢得了广泛赞誉,在雅砻大地上树立了江淮儿女的良好形象,犹如一座“无字丰碑”刻在山南人民的心中。

“我们代表着江淮儿女形象”

“把西藏当作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就是希望为当地群众多做点事。 ”山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高学军说。高学军灿烂的笑容总是挂在脸上,像雪域高原上的暖阳,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2013年7月,高学军受组织选派,从省委宣传部到西藏山南市开展援藏工作,任山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初到山南,高学军也出现了呼吸困难、血压升高、心跳加速、难以入眠等强烈的高原反应症状。为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全面、准确掌握山南地区宣传工作情况,高学军没有一丝懈怠,先后到乃东县、加查县、桑日县、曲松县以及错那、措美、隆子、浪卡子、洛扎等边境高寒县等地实地调研。

“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特别是自然条件的制约,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发展方面与内地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山南还面临着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基层工作人员普遍年龄老化、待遇偏低,农牧区文化活动经费短缺等困难。 ”高学军说。

“把脉问诊”理清思路后,高学军用实际行动探索出一条新路。 《山南地区网信办办公制度》《山南地区互联网重大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山南地区网评工作职能划分及工作流程》等工作制度应运而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渐渐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在高学军帮助下,山南地区12县全部组建网信办,目前所有的人员、设备、经费、办公场所基本到位,初步建立了地、县两级互联网管理机制。

据了解,在安徽省委宣传部和省网宣办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两次选派5名山南地区网信系统干部赴省网宣办开展为期2个月的跟班学习,20多位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赴安徽培训学习,大大提高了山南地区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干部队伍的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

群众的工作怎么做?怎样做好群众的工作?这也是高学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结合西藏自治区开展的 “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高学军进驻加查县惹米村,与藏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与困难群众结对认亲交朋友,为困难群众送去慰问金、慰问品。

“家里有什么困难”“今后有什么打算”“对乡镇干部有什么意见”……劳动间隙,拉家常的过程中,高学军对村里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驻村期间,高学军走访每户群众,谈心交友,争取群众意见35条,并从山南市委宣传部争取5万元资金用于惹米村发展。

措美、错那、浪卡子、洛扎等边境县高寒县农牧区调研,高学军与当地农牧民深入交流。 “身体怎么样”“今年收成怎么样”……田间地头,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和问候,高学军早已把藏族同胞当成了自家人。高学军与安徽援藏队员一起深入敬老院、福利院走访慰问,为困难农牧民群众送慰问金10多万元,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

“有时援藏干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仅是缺氧,还有孤独寂寞。但是我们深深知道,进藏工作肩负着组织的重托,承载着领导同事的期待,代表着江淮儿女的形象,在雪域高原展示安徽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 ”高学军说。

“我与西藏的情缘永不终结”

“无论是在合肥工作,还是在山南工作,都是在祖国的怀抱里工作。山南的检察事业发展更需要我,所以我就调过来了。 ”山南市人民检察院控申处负责人陆健说。黝黑的皮肤、爽朗的笑声,若不是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不熟悉他的人真的会把他当成藏族同胞。

作为一名合肥人,陆健却把自己的家永远安在雪域高原上。今年7月份,一纸调令,陆健从合肥人民检察院调任山南人民检察院。从援藏半年到山南任职,陆健也纠结了很久,援藏总有结束任期的一天;任职意味着只有退休才能回到家乡。

“我真的喜欢这里的蓝天白云,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有一种被需要的成就感。 ”面对父母、妻子、孩子的不同意不支持,陆健多次“表明态度”后,对家人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

一回到父母家,他总是打开电视,锁定西藏卫视;和妻子聊天,总是不经意间会谈到西藏的日子;和孩子在一起谈心,不出十句话就会“绕”到西藏上。家人看在眼里,留在心上,慢慢地也就不那么强烈反对他的决定了。最终,老父亲的一句话“人是回来了,但是心还在西藏,你还是回西藏吧”。

“我与西藏的情缘永不终结,‘到西藏去\’是我心底最真切的声音。 ”陆健又回到了山南。在山南,有一句顺口溜“昼夜温差大,脚轻脑袋重,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没想到,再次回到山南,陆健的高原反应如此强烈。 “刚开始几天,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吃饱,也不知道自己晚上有没有睡着,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有没有生病。 ”陆健说。

头疼欲裂,连续几天吸氧、输液。面对如此严重的高原反应,陆健央求藏族同胞使用“土法子”——放血。 “用藏银针一扎,脖子后面冒出一汪黑血,这一招还真的挺管用。 ”陆健笑着说。高反过去后,陆健立即投入紧张创建 “全国文明接待室”和“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的工作。

陆健把合肥人民检察院控申处办案流程,线索受理、分流、管理等,带到了山南市人民检察院。同时,在风险评估、矛盾排查、被害人救助、刑事申诉、刑事赔偿等长效工作上,陆健和工作人员一起不断强化规范意识、提升法律文书、工作文书、存档材料的质量。

在陆健的努力下,目前,山南市检察院控申处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向高检院推荐为“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

“那份割舍不掉的援藏情愫”

“在山南工作了一年,就会产生永远割舍不掉的援藏情愫。这一年,就好像昨天才刚刚结束一样。 ”“组团式”医疗援藏专家陈淑侠说。回到淮北刚刚一个月,目前陈淑侠还没有正式到医院去上班。

一年前,53岁的淮北矿工总医院陈淑侠报名参加“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在所有的援藏干部中,她是年龄最大的一位。 “能在退休以前,完成一项使命,为我的职业生涯划上圆满句号。 ”陈淑侠笑着谈起援藏的初衷。

在山南人民医院工作的一幕幕,就像放电影一样,在她的脑海里闪现。

有一天,上午临近下班,陈淑侠正在门诊。儿科住院部打来电话,“陈老师,有一名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需要穿刺治疗,您能来一下吗? ”

说话间,陈淑侠急奔住院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口罩、做好消毒,来到病床前。

“穿刺前,一定要做好消毒,穿刺的深度要把握在2毫米……”陈淑侠一边为病人穿刺,一边为身边的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授课。

处理完已经是下午3:30,陈淑侠还没来得及休息,又匆匆忙忙去了门诊。

不仅平时按时上班,就连周末,陈淑侠也会主动跑到儿科病房帮带学生。在陈淑侠的指导下,穿刺、无创呼吸这两项技术在山南人民医院儿科逐渐成熟。

陈淑侠的心细,产妇马哈其麦感触最深。马哈其麦的孩子是个早产儿,出生时体重只有1.9公斤,身体各项机能发育不全,必须住院接受治疗。每天马哈其麦都在儿科妇产科两头跑,有时候太困了就睡着了,孩子吃奶都忘了。

“陈医生不仅为我的孩子换尿布,还坚持每两小时给孩子喂奶一次,指导我怎样照顾早产儿,要不是陈医生,我的孩子不会恢复得那么好。 ”

援藏的每一天,陈淑侠用她的行动和语言为学生们传递着医生的职业操守。“科室哪名患儿要量体温、查腹部,哪名患儿要听心肺、看咽部,陈老师都记得特别清楚。”学生达娃曲珍对陈淑侠非常崇拜。

一个周日的早上,达娃曲珍将陈老师带到一家茶馆,为陈老师点了藏面、牛肉饼等,准备让陈老师体验一下藏餐,爱开玩笑的她还准备“捉弄”一下陈老师。

“这个是酥油茶,甜甜的,特别好喝。”想起很多汉族同志初尝酥油茶时的样子,达娃曲珍硬撑着没笑。 “哎呀,奶味太浓了。”陈老师果然不习惯,立刻喝了一口白开水。没有想到,从那以后再去藏餐馆,陈淑侠竟然主动要求要喝酥油茶。现在,酥油茶、甜茶、藏面……陈淑侠和藏族同胞一样习惯了吃藏餐。

“选择援藏就要做出点成绩”

“既然选择了援藏,就一定要做出点成绩。 ”省援藏第五批援藏干部方树峰回忆起离开安徽的那一刻暗下的决心。

2013年初,时任来安县住建局党组成员、县人防办专职副主任的方树峰发现援藏选派岗位中有自己对口的职位,当即决定报名。

经过层层选拔,方树峰从全市6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并于当年7月作为滁州市来安县第一位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援藏干部,赴西藏山南市措美县任职。

来到措美,偌大的县城连自来水都没有,这让方树峰感到痛心。

“要让百姓们用上自来水,要在3年有限的时间里多做点事。 ”方树峰说。

争分夺秒,方树峰强忍着头痛、胸闷、缺氧、失眠种种高原反应,四处走访调研。跋山涉水、走村入户,他学会了吃糌粑、喝酥油茶……

旅途劳顿没有足够休息,加上长时间处于负压、缺氧、高寒环境,没多久,身体一向健硕的方树峰就病倒了。

得知方树峰生病的消息,原措美县县委书记马玉宏专程赶来探望,看着日渐消瘦的方树峰,马玉宏建议他结束援藏。

“不,马书记,我绝不会当逃兵,提前回去的只能是我的骨灰盒。”方树峰斩钉截铁。接下来的一个月,方树峰白天抱着氧气瓶四处奔走,夜晚插上输液管,边输液边整理调研的内容,拟定工作的思路。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个月后,自来水项目获得立项。克服了重重困难,方树峰要来了近2000万元的项目资金。

2014年,项目竣工那天,方树峰捧起一捧自来水喝了下去,那甘醇无比的自来水,至今都令他回味无穷。

把措美当第二故乡,他积极向第一故乡伸手要资金要项目。

一次下乡走访中,发现玉美村两个教学点房屋年久失修,严重威胁师生的安全,他积极与来安县政府沟通、协调,争取援助资金100万元,建成玉美村信息化小学,并和来安县木兰七里幼儿园教育信息共享;成功引进 6个亿的30兆瓦光伏项目,每年会给措美带来2000万元的税收。

每一项工作的落实,都凝聚着他的执着,渗透着他的心血,蕴藏着他浓浓的援藏情。

2013年,下乡走访时,方树峰遇到两户贫困户。两家人生活困难,收入极低,却都有一个爱学习的孩子。方树峰每年给两个孩子2000元资助金。

如今,即便援藏生涯结束了,方树峰依旧放不下两个藏族孩子:“只要你们读书,无论读到什么程度,我都会继续供下去。”

2014年,他资助的一位藏族孩子考取了天津大学。除了努力学习,这些年,“大女儿”“小儿子”还时不时打电话发短信给方树峰,对他们来说,时时惦念着方叔叔也许就是最好的感恩。回望3年援藏路,虽晒黑了脸庞、消瘦了身体,可藏族同胞一声声的“呀咕嘟”,一次次竖起的大拇指,都让方树峰觉得援藏无悔。

“我一定要去最艰苦的地方”

“时常我还拿出来哈达,回想这三年的援藏时光,此生无悔。”省第五批援藏干部王萍说。9月20日,即将结束休假的王萍,对记者说起了雪域高原的时光。

7月15日,回到阔别三年的家乡,王萍还十分想念援藏的日子。

35岁的王萍,是省第五批援藏干部中最年轻,也是仅有的两名女同志之一。 2004年从安徽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滁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援藏山南后,任措美县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为什么援藏?王萍说这是她的梦想。 “我一定要去最艰苦的地方! ”王萍大学学的是预防医学,毕业那年想从军,结果专业不对口;汶川地震,组织人员抗震救灾,她积极报名,结果不要女同志……

2013年初,安徽省正式启动第五批对口支援山南市干部人才的选派工作,王萍主动申请援藏。

初到措美,最让王萍揪心的是措美县的妇幼保健工作。

在乃西乡一个偏僻的村子里,一个20岁的年轻妈妈自己一人在家生产,新生婴儿不明原因死亡,而当地群众对住院分娩毫无所知。王萍得知这一情况后,很是难过。那时,王萍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县医院的妇产科搞起来,最大限度地改善当地的妇幼卫生服务水平,让一个个新生命不再无辜夭折。

于是,她把乃西乡“承包”下来,走村入户、与牧民交流、向村医请教,挨家挨户进行宣传,一个村一个村地去督导检查。

在王萍的努力下,乃西乡的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也从包乡之日起的51.8%,上升到目前的100%。

措美县是山南市高寒偏远县,平均海拔4170米,年平均气温为8.2℃,生活条件艰苦、自然条件恶劣。

长时间处于负压、缺氧、高寒环境,王萍的身体时常被病痛折磨着。 2014年初,王萍每隔一天就连续12小时带班值班,一个月下来,身体素质一向很好的她终于病倒了,被诊断为心肌缺血。

“你向省组织部提出回家的请求吧,他们会同意的。”时任措美县人大副主任的郭秀洁劝她。

王萍当即回答道:“我是援藏干部,坚决不能当逃兵,我们队里有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习惯性肺水肿的同志,都没回家,我更不能走! ”

身在高原,最让王萍牵挂和思念的就是她的亲人。孩子6岁生日那天,王萍忙完后已经很晚,内地更是夜深人静,但她还是给家里打了电话。爱人告诉王萍,儿子一直不肯吹蜡烛,他说要等妈妈回来。此时,王萍在电话这头泣不成声。

新闻推荐

抓好边界地区人民调解工作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2015年以来,来安县施官镇做为“来六边调”值班乡镇,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出发点,始终坚持“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的工作目标和“异地优先、友邻为重、诚信和善、互谅互让”的工作...

来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