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强市战略为引领 助推蚌埠工业再铸辉煌 □崔晓东

蚌埠日报 2020-06-01 07:45 大字

淮畔明珠蚌埠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1911年随着津浦铁路的开通,蚌埠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因此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在上个世纪30年代,蚌埠已成为皖北地区的商贸重镇和华东地区重要交通枢纽。1947年,蚌埠正式设市,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初,蚌埠宣告解放。当时的蚌埠是一个以商贸为主的消费城市,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仅有两家面粉厂、两家发电厂、一个卷烟厂、一个船舶修理厂,其余均为手工业。1949年7月,蚌埠市就确立了以工业为重点的发展战略,继而凭借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工业发展城市和“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城市。由于安徽没有机械工业,1950年安徽省委决定在蚌埠成立皖北铁工厂。1953年,该厂生产出安徽第一台重型机械——空气压缩机,皖北铁工厂于1960年正式更名为蚌埠空气压缩机厂。随着空压机厂、水利机械厂、柴油机厂、机床厂、拖拉机附件厂相继建成投产,它们也被称为“蚌埠五大机”,蚌埠一跃成为安徽机械工业基地。“一五”时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蚌埠肉类联合加工厂建成投产,同期上海、南京、青岛等地工厂也迁入蚌埠,陆续建设了造纸厂、化工厂、玻璃厂,蚌埠初步构建起工业发展框架。至1957年底,蚌埠工业总产值、国有工业总量处于安徽省第一和第二位,实现了从商贸重镇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转变。蚌埠机械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轻工、食品等产业的发展,从而诞生了安徽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块手表。上世纪80年代,蚌埠工业实施“加轻减重”战略,在“六五”末(1985年),已经形成以轻工业为主,包括食品、纺织、造纸、印刷、机械、冶金、电子、化工、医药、建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蚌埠当时的工业总量居全省第二位,仅次于合肥,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三位。但从“七五”到“九五”时期(1986年至2000年),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国有企业改制、产业结构调整、全省发展战略转换等原因,蚌埠工业发展速度受到一定影响。

新世纪以来,蚌埠重塑工业强市战略,尤其是“十三五”时期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工业强市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从2018年起连续三年围绕“工业强市”主题召开推进大会,从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深化认识、凝聚意志、统一行动,汇集推动工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聚焦主导产业。蚌埠根据产业基础、产业优势和产业前景,提出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之城?材料之都”,聚焦硅基新材料和生物基新材料两大产业。蚌埠紧邻全国优质石英砂产地凤阳县,早在上世纪50年代,蚌埠就建有玻璃厂,其产品保温瓶出口内销供不应求,1960年邓小平同志还曾视察蚌埠玻璃厂。此后,蚌埠逐步在玻璃及玻璃深加工领域积累产业优势,也获得“玻璃城”美誉。1971年,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从北京迁入蚌埠,从一家以设计为主的科研单位成长为涵盖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等产业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的龙头企业,构建了新型显示、先进光伏、特种玻璃制造和泛石英材料为代表的“三链一群”产业体系。安徽丰原集团作为蚌埠生物基新材料的龙头企业,建成了世界首条千吨级聚乳酸纤维生产线。聚乳酸材料具有亲肤、抑菌、阻燃、易分解等特点,可替代纤维、医用材料、包装材料等石油基塑料制品,实现生物降解、消除白色污染。这两大主导产业顺应绿色发展的趋势,不断抢占产业制高点,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是强化科技创新。依靠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难以为继,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8年,蚌埠市研发投入为46亿元,研发强度达2.68%,居全省第三位。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依托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9个省部级以上的研发平台,2011年以来已经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研发生产出世界最薄0.12毫米电子信息显示超薄触控玻璃、世界最高光电转换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世界首块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中国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等产品。该院下属的凯盛科技集团旗下多家企业被列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为额温枪、呼吸机、制氧机显示屏提供关键原材料——ITO镀膜玻璃、TFT液晶玻璃基板、液晶显示模组。安徽丰原集团依托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经过二十年的研发,已经全面掌握世界领先的聚乳酸全产业链生产技术,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可以用玉米等粮食作物或秸秆纤维素作为原料生产聚乳酸切片及聚乳酸下游纤维制品和聚酯产品的企业。在技术创新周期日渐缩短的今天,只有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断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企业才能适应乃至引领产业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三是优化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茁壮成长的沃土,2018年以来蚌埠开展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贯彻落实“项目定了干,一切手续我来办;项目开了工,一切服务我跟踪;项目投了产,一切困难我来管”的工作理念,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减少审批事项,努力做到审批事项全省最少;全面实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全程电子化,进一步深化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推动数据资源对接和归集,今年要把100%政务数据和60%的社会数据汇集起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近日,刚刚出台的《蚌埠市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在企业开办注销、工程项目审批、水电气讯接入、减税降费兑现、服务跨境贸易、信贷支持、优化劳动力市场、优化招投标、优化政务服务、加强要素保障、强化监督考核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提高市场主体和群众的获得感,真正实现“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新闻推荐

蚌埠最早的地方行政机构 蚌埠主簿衙和三衙司的设立及沿革 □特约撰稿 冯淮南 文/图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蚌埠集在凤阳县西北五十里,界灵璧、怀远两县,水陆交冲。本朝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90年)由县城...

凤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