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传说访杜集

合肥晚报 2020-07-27 00:30 大字

○明城寺古旗杆石静静地躺在野地里

○村里的老人在给我们讲述当地的历史故事

○千年古井已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甫一踏上杜集的土地,便被它的美所震撼,波光粼粼的湖面,绿色的“原始森林”,整齐划一的民居,一一尽显眼前。

田多地肥、民风淳朴的杜集,先后被命名为“安徽省生态乡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合肥市第一届文明乡镇”、“合肥市科学发展先进乡镇”。而民间流传的一个个曲折离奇、娓娓动听的美丽传说,又让这座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乡镇,充满独特的魅力。

一、能出木头的古井

与其他乡镇类似,杜集也有着七十二口古井的传说。但杜集的古井并不囿于年代的久远、数量的多少,现存的几口古井,每一个在当地百姓口中都特别神奇。

振兴村民兵营长江广林引领我们来到了一处农田,拨开田头杂草,是一个布满青苔、隐约可见的井口。

“别看井口小,据说井深十来丈,井底有两间房子那么大呢。最重要的是,传说,当年建两座寺庙的木头全是从这里冒出来的呢。”江广林笑言。

特意赶来的78岁的老村支书江广举清了清嗓子,为我们细说从头。

在振兴村东边,曾有一座古寺叫“说法寺”,具体是何人何年所建已经无从考证。传说有一年,由于香火旺盛,寺中住持打算扩建寺庙,苦于离山林太远,又无大型运输工具,建庙用的大量木头根本无法运到说法寺。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恰好济公云游至此,叫他们在某夜某时到寺庙东南角一个古井里扛木头。

到了济公所说的那天夜里,全寺的和尚分好工后,由住持带着几位方丈秉烛跪地,面向东北方,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只听井中隆隆作响,只见古井中雾气缭绕,一棵木头在雾气中缓缓上升,在场的大小和尚,个个目瞪口呆,屏住了呼吸。只听住持一声令下,抽的抽、拉的拉、扛的扛、抬的抬,秩序井然地运着木头。当把木头运到院里时,他们才发现棵棵木头上都雕有文字和图画,大多是上好的木材。

和尚们忙碌了一夜,眼见东方现起了鱼肚白,这时有一个小和尚也许是累了,在井边拽木头时,不经意地说了一声:“差不多了,够了。”

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古井中传出“咔嚓”一声响,一根木头断成两截,井中雾气也渐渐地往井底收起,半截木头直直地立在井中,若隐若现。

因为井中抽出的木头太多,说法寺扩建完成后,和尚们又用剩下的木头新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剩木寺”。

在说法寺小学退休教师江广阔的记忆中,这口古井泉眼特别旺,再干旱的年景也不会枯竭。没通自来水的时候,方圆数里,包括定远县的村民都到这里取水。更为奇特的是,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东南风一吹,井水就会漫出井沿,可对周边的庄稼地实施“自流灌溉”,百姓们都称 “说法井通海眼”。

至于古井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可以出木头,江广阔开玩笑说:“运气好,赶上时候到井边,说不定就能看到那半截木头。”

二、荒沛河由东向西

“人们都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荒沛河的水却自东向西流,神奇吧。”

在文化站工作了几十年的缪寻道笑着,颇有几分“神秘”地打开了话匣子。

相传,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专为辅佐朱元璋成就大业。有一次,朱元璋召刘伯温进宫,商讨江淮地区防务时,坦言江淮之间有块土地是他的心病,这一地区水、陆两路都没有便利的交通,万一流寇纠集闹事,对江淮腹地是一个大大的祸害。

刘伯温细看地图,紧贴江淮分水岭北侧、一条名不见经传的细长而又蜿蜒曲折的小河吸引了他的注意。这条小河地处江淮腹地,出司马山,经大、小洪山,蜿蜒向西流淌经高塘湖直入淮河,正好形成江淮腹地一个重要的、天然的交通要道。如果把这条河扩宽挖深,只要江淮之间一有军情,大军即可顺流而下,须臾间就可到达目的地,江淮腹地便可长治久安。

经刘伯温这么一说,朱元璋如释重负:自古只有条条大河向东流之说,唯独这条河蜿蜒西去,真是上天赐给我大明的一条神河啊!

朱元璋随即传旨,疏挖荒沛河,随后的四五年内,又由刘伯温亲自负责、督查疏挖河道,但因明朝建国初期国力较弱,只是断断续续地整治了几下就停住了。从那以后,只要连续几天大雨,整个河道就能行驶乘坐一两百人的大船,对当时明朝控制江淮腹地的局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民间传说,有一年起大水,朱元璋为了体察民情,一时兴起,还从这条河上乘着龙船顺流而下,经淮河到老家凤阳去了一趟呢!”缪寻道神秘地对我们说。

从20世纪60年代起,荒沛河畔的陆凤奎一家就在荒沛河岸插柳栽树,种植榆、槐、杨、银杏等,经年累月,荒废的河滩变成了荫蔽日月的绿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食物,吸引了白鹭、灰鹤、白鹤、白头翁、灰喜鹊、啄木鸟、斑鸠、画眉等20多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渐渐地这里成了“鸟的乐园”。

“现在,一提到杜集,可能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荒沛河鸟岛。”杜集镇文化站站长刘文说。

三、烽火遗址陈寺坡

杜集的市级保护文物陈寺坡有着众多传说,有说是春秋古墓,也有人称是曹操练兵场,而据缪寻道考证,陈寺坡三面环水、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这里为古烽火遗址似乎更符合史实。

相传,当年疏浚荒沛河河道时,刘伯温在扩宽挖深河流的同时,还经朱元璋同意,在一些险要之处,每隔50里修一个驿站,每隔20里修一个烽火台,派兵常年驻守,一有风吹草动,军情很快就能上通下达,以便及时调兵遣将,防患于未然。

缪寻道的说法得到了江广举的赞同。十几岁时,江广举在陈寺坡一带放牛,挖野菜,曾挖出过许多铁箭头。一块带有花纹的大古砖,江广举带回家称了称,竟有13斤6两!一旁的江广林补充道,即便是现在,陈寺坡这里随意挖挖,仍然有许多石条、瓦片和各种古砖,应该是修建古墙留下的。

陈寺坡地理位置优越,东南侧不到1公里处便是说法寺和古井遗址,上游约2公里处即广为盛传的“鸟岛”。

“如果能把这些连成一条线,游客们来杜集,又多了一个好去处。”江广林憧憬道。

四、老人难忘明城寺

穿过乡间小道,一座占地近36亩高高的土堆呈现眼前。缪寻道介绍,这里即为朱元璋赐建的明城寺遗址。

87岁的高玉炳在附近出生、长大,如今仍居住于此。说起明城寺,老人如数家珍:“不知有多高”的大庙里,柱梁足有一抱粗,一口生铁大钟重达400多斤,殿里的大鼓必须要用榔头敲……步入后院,一块旗杆石静静地躺在角落里,它记录着当年明城寺的雄伟,也承载着高玉炳的童年记忆。

听说采访明城寺的故事,86岁的高玉同一早冒雨前来。从小在明城寺改建的高祠学校读书,高玉同至今还记得那座面朝南的“大庙”。三丈多宽的明城寺分为两进,前院四大金刚塑像活灵活现,后院花娘娘(送子观音)香火旺盛。

“每年九月初二,方圆几十里的百姓都整猪整羊的来许愿、还愿,不知道有多热闹!”

岁月沧桑,如今,规模浩大的明城寺仅存一处遗址。原址旁,勤劳的杜集人开垦土地,种上了庄稼,周边挖土自然形成小河,河水正好用来灌溉。缪寻道笑着说,“我们杜集老百姓就是这样,不能看土地荒着、闲着。”

五、守古建新谱新篇

古迹、传说,承载着杜集的文化记忆,美丽乡村建设让杜集镇焕发出新的活力。“住在农村比在城里更舒坦!”是在杜集走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村级柏油路,4.5米宽的多达几十条;间隔50米就有一个光伏路灯,亮化工程形成美丽的灯带;房顶琉璃瓦、上下两层的农家院落,宛若乡村别墅。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保护生态、绿色家园、文明共创等观念深入人心,陈年垃圾不见了,牛皮癣消失了,墙体上的小广告被文明标语取代,白墙黛瓦、绿水环绕,杜集真正实现了美丽蝶变。

秉持“小龙虾、大财富”的龙虾养殖思路,大力实施稻虾共养,农民“富”了起来;加大资金投入,改水改厕,提升乡村颜值,农村“靓”了起来;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农民文化乐园,“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送戏进万村”让乡亲们轻松享受到文化的饕餮盛宴,群众“乐”了起来;利用文化墙、文化长廊等载体,进行家风、乡规民约、移风易俗等教育,民众素质进一步提高,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村“活”了起来。这,就是杜集的今天!

守住绿水青山,留住一抹乡愁,幸福一方百姓。乘着各项惠民政策的东风,杜集镇谱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化茧成蝶,曾经贫穷落后的杜集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已经深深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里,每一个普通群众都成为受益人。

“老杜集人开玩笑说,现在不敢出远门,一年不回来,可能就不认识家了。”刘文话语中,是掩不住的骄傲。□洪欣 柳丝

新闻推荐

不动产权属证书/不动产登记证明作废公告

编号:2020061102因我机构无法收回下列不动产权属证书和不动产登记证明,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的规...

定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定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