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合肥晚报 2016-01-14 14:53 大字

合肥文史界知道汪晓彬大都通过李府,那精美的雕梁画栋修复、重建正出自他之手。而他的父亲汪林祥更是一位木雕大师,在他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安徽省博物馆的大院里,他捧着父亲遗留下的一块用枣木雕成的仙人形象作品,向我们娓娓道来。

汪氏木雕

父亲生于皖南木雕世家,当地有句歌谣:“朱科的粗,汪波的细,不说话,也有一口气。”

雕刻按照工序分为打粗和铲细,朱科和汪波都是其中的顶尖高手。据说汪波是浪子,一次不知为何犯事,苦于没钱打通关节,因此入狱。好汉不吃眼前亏,他用仅存的一点钱托人买来一套刻刀、一截黄杨木,在狱中雕刻了一串稻穗,神到用手拿着秆子,稻穗就自然弯曲而不断,和真正的稻穗无异。随后汪波托人去市场卖出高价,用这笔不菲的钱买通了守吏,很快获释。

都说“人过四十不学艺”,但不知是勤奋还是聪慧,抑或是天赋,过了四十岁才学艺的汪秀才竟然真的成了一个有名的木雕师,也成了汪氏木雕的祖师爷。此后,一把刻刀,一副手艺,代代相传,传到汪晓彬父亲汪林祥手上时,已是第三代。

13岁时,汪林祥就跟随父亲——泾县有名的木雕艺人汪正根学习,但随父学艺不好管束,而且眼界不够开阔,汪林祥便被送到另外一名艺人汪青山处精师,三年后艺成。

正当红遍泾县之时,恰逢解放,汪林祥只得做名木匠。后来汪晓彬问起为何解放后要把祖传的汪氏雕艺雪藏了起来,原来一切都是“迫不得已”。

解放初期,木雕市场需求萎缩,而且,那时候的木雕内容大多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碰不得,谁要碰了,就会被扣上“封建迷信传播者”的帽子。

后来,凝结几代木雕艺人汗水和心血的一个个木雕构件被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无情毁坏,那些精美的雕花、淳朴喜感的人物被一一铲平。汪林祥这个手艺精湛的木雕师只好去当木匠,连祖上传下来的很多刻刀,大炼钢铁的时候也被回炉,幸存的几把也是留下来做纪念的。

重拾刻刀

作为木匠的汪林祥在家乡依旧颇受尊重,方圆几十里的木工都尊称其为师傅,逢年过节,很多徒弟都到家中看望。

离老家泾县章渡古镇几里远就是闻名遐迩的宣笔厂。一天,宣笔厂厂长带着一帮人找上门来,说寻访了很久,才得知汪林祥在解放前就是很有名的雕刻师,希望可以请他出山重操旧业,为他们雕刻一对屏风,当时是日本人重金订制的。

犹豫了很久,汪林祥终于翻箱倒柜地找出锈迹斑斑的几把刻刀,一把把安上把子,重新一一磨亮。

几把刀在木头上雕来琢去,磨来打去,雕刻那些“狮子滚绣球”、“喜鹊登梅”、“欢天喜地”……一个多月后,屏风雕刻造成,日本人很满意,又追加了很多订单,有龙凤笔架、雕花笔杆等,作品很受欢迎。到最后雕得根本停不下来,一口气就雕了几十个。据宣笔厂厂长说,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了一个。

在汪林祥精雕细磨的日子里,儿子汪晓彬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今他还记得父亲说起“三停九似”的雕龙口诀: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重拾刻刀之后,汪林祥又做回了木雕艺人,除了雕刻笔架,还有很多人慕名找上门,雕刻月饼模子、摆件五供……

一天,安徽省博物馆馆长慕名亲自到家请汪林祥去合肥上班,汪林祥正式成为省博物馆的雕刻师。

将雕刻进行到底

在安徽省博物馆工作几年后,家乡泾县天天来找汪林祥回去修复云岭新四军纪念馆,他思考了很久,决定辞职,从此,汪林祥在本该退休的年龄又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者。

有句行话是这样的,“手上一千个疤,雕匠学到家”。

手上起泡,刀滑割手是寻常事件,但其实手上一千个疤是容易办到的,最难的是造型。同样的一个图案千变万化,就拿雕刻人物来说,千姿百态,男男女女,帝王将相,贩夫走卒,都要在生活中观察,累计提炼,一点急不得。

汪林祥是传统手艺人,对现代艺术他是不欣赏的,但偏偏对凡高的作品看了又看,然后说:“这人画得好,和齐白石有得一比。”

南京美院的一位领导亲自去到家里,邀请他去教学,被婉言谢绝。而面对儿子的兴奋和劝说,他只说,好好学雕刻,学齐白石,那些黑漆漆的东西不要学。

汪林祥一个接一个地修复古建筑,云岭纪念馆、踏歌古岸、凤阳龙兴寺、怀仙阁、青阳县博物馆……他一天天老去,白发苍苍,气管炎很严重,一阵剧烈的咳嗽后脸都发青,嘴唇发紫,坐下来喘息很久才可以继续雕刻。

去世前几天,他还用家乡带来的枣树雕刻一艘龙舟,儿子拗不过他,把枣树去皮,他却无力动刀。

他半靠在床板上对儿子反复交代说:“你学会木雕啦!可是你要上班,汪秀才和我家木雕要失传了!要不以后你编一本书吧!把我教你的写下来,传给别人吧。”

儿子汪晓彬倒是不负父望,经过多年苦练,终于成为皖南木雕的唯一传人,并且主持修建合肥李府、太湖赵朴初纪念馆、芜湖广济寺等工程的木雕工艺。

写到这里,想起了北岛的一句诗: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

新闻推荐

民国时期兰谱见证交友旧俗

在古时的旧俗中,人与人之间若要交朋友或结拜兄弟时,要互换谱帖,即兰谱。在安徽省档案馆里,就有民国十九年的一张兰谱。兰谱上,有其中一方的出生年...

青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