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盛文鹏这幅农民画的题目叫送月子是春节期间构思的

池州日报 2013-03-21 00:19 大字

□ 记者 盛文鹏

“这幅农民画的题目叫《送月子》,是春节期间构思的,一直没有时间完成。”日前,记者来到青阳县庙前镇华阳村六房组采访,正巧碰上在家作画的村民袁乔木。

这是一间杂物间改成的画室,室内光线有些暗,尽管条件简陋,却掩不住满屋的文化气息。屋内有两张桌子,一张长条形的摆着画笔和水粉颜料,紧挨着的是一张四方桌,上面摆着《送月子》构思图:三孔桥上,人来人往,一行挑着月子礼的村民面带喜色,一边挑担赶路,一边与路人打招呼,浓郁的皖南生活情趣跃然纸上……正对面的墙上,则挂着一幅装饰好的农民画《喜悦》,画面上一家三口正在收获红薯,父亲正在扬鞭犁地;母亲和女儿在捡红薯,旁边卧着一头小牛犊,悠然自得地啃食红薯藤。

袁乔木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绘画,但真正从事农民画创作,则始于前年。目前创作农民画50余幅,《喜悦》是他参加全国新农村书画展的一幅作品,也是他比较满意作品之一。

“农民画,曾是皖南山区农村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袁乔木说,青阳农民画产生较早。据《青阳县志》载,明、清时期,林恒山等人以画交友,甚是红火。到了清代,乡村出现了书画爱好者群体。同治年间,张家顺等组织民间画社,广交雅士,书画相习,乡民求画者也是纷纷不断。上世纪七十年代,县内崛起一批农民画家:如张平安、吴秀玉、罗国良、李八寿、许正强等。当时的他们一手拿锄头,一手执画笔,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用最质朴的图案表现出来。八十年代中期,青阳农民画以其独特的风韵,享誉全省,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当时,全县仅农民骨干作者就有100多人,一大批农村青年将绘画作为自己务农之余的精神追求。

为什么青阳县的农民画能盛极一时呢?袁乔木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青阳农民画得益于青阳的水土。青阳山灵水秀,文化底蕴丰厚。以九华山脉为主体,遍布风景名胜。气候温润宜人,奇峰怪石林立,九华十景闻名遐迩;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古驿道自芜湖方向纵达徽州,横及江西,有着民间文化发展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这里书画、石雕、砖雕、木雕、壁画、装饰画、竹编、纸扎、刺绣、剪纸等久盛不衰;别具一格的傩戏、傩舞及竹马灯舞均盛极一时。而这些都是农民画创作的源泉。

近年来,一批色彩丰富、线条细腻、构图独特,反映现代农民生活的优秀作品频频参加全国、省、市的书画展并获奖,青阳农民画还被列入首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农民画在青阳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青阳农民画家平均创作一幅画时间为两三天,市场价格为300元到800元,画画怡情还能挣钱的观念在促使着农民画家努力提高水平。目前青阳农民画协会会员有60多位,像我这样50岁左右的算年轻的。”袁乔木说,与上海金山农民画相比,青阳农民画产业化之路还非常遥远,希望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青阳农民画宣传推介力度,加强对农民画作者的培训,推进农民画进学校,使青阳农民画这朵艺术奇葩常开不败,越开越艳。

新闻推荐

记者邓柱在人们传统的印象当中青阳县木镇镇一直是一个

□ 记者 邓柱在人们传统的印象当中,青阳县木镇镇一直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强镇。如今,镇里又把生态农业产业化作为全镇经济发...

青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