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汪玉芳在家种地每年能净赚几百万这在四年前对何秀

池州日报 2012-01-11 00:36 大字

□ 记者 汪玉芳

在家种地每年能净赚几百万,这在四年前,对何秀兰两口子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但现在他们却做到了。他们承包的3500多亩土地,今年粮食总产量2800吨,纯收入达200万元。

何秀兰本是青阳县新河镇向阳村十二组一个普通的农民,2007年她与向阳村签订30年土地流转承包合同,几年来,她建设排涝站、修筑排洪渠、改造芦苇荡,对沟渠、田路统一规划改造,把承包初期实际可耕种水田1900亩开垦到3200亩,同时积极推广新技术,走出了一条科学种田致富的新路子,去年底她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

2011年对何秀兰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虽然受天气影响,但粮食产量仍从2010年2500吨增加到2800吨,平均粮食亩产高达500公斤,她试种的新品种“玉珍香”在圩内种植也获得大丰收,这种有机米市场售价高达每500克9元,比普通米高出三倍。更让何秀兰高兴的是,2011年她的粮食加工生产线也正式投入生产。

对何秀兰来说,现在圩区这3000多亩农田是寸土寸金,可昔日这里却是芦苇丛生、荒凉不堪,粮食亩产不过150公斤,由于种粮亏损,还被改造为鱼塘搞水产养殖。为了进行低产田改造,何秀兰前后投入了1800多万元,“如果没有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撑腰,我们也不敢如此放手大干。”何秀兰说政府对种粮大户的各项支持,给了她信心。

她给记者算了笔账,每年3000多亩地她需要投入200多万元,但国家的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各项农业综合补贴每亩地有68元,再加上对种植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增加10元大户补贴,这样算下来,每年何秀兰能拿到各种补贴近20多万元。为了推广机械化操作,何秀兰还购买了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30台,这些也享受国家农机补贴30多万元。

“种粮食最怕的是天灾。”何秀兰说,现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给她吃了“定心丸”,每亩地仅收3元保险费用。去年由于受寒流影响,近200亩水稻几乎绝收,保险公司给了她近4万元的赔付。这让何秀兰多少有了些安慰。

“比起资金补贴,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技术支持。”何秀兰说,虽然家里世代是农民,但科技种粮他们懂得并不多,现在县农委等相关部门已经在向阳圩粮食生产基地设立了“水稻病虫害观测站”、“新品种、新农机试验示范点”,专家常到她家,(下转A3版)

(上接A1版)从测土配方、粮食品种选择、栽培、病虫害防治直到粮食保管,全程都有专家指导。

“现在知道土地也要缺什么补什么,不能随便施肥。”何秀兰说承包初期,按照传统的种植经验,她曾经吃过大苦头,每亩地按照平常一样施氮肥,但稻子不但没有长好,还出现大面积倒伏,农技专家一检测,发现土地中氮含量已经很高,过多施用氮肥是造成倒伏的原因。现在,每隔两年农业部门会免费帮她抽样检测,3500亩农田全部按照测土配方施肥。

发展无公害农业能提高水稻品质,增加产值。何秀兰去年实验的新品种售价是普通大米的三倍,口感好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无公害产品。为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县植保站帮助她在圩区安装了灭虫灯50余盏,农药使用大大减少。为改良土壤,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何秀兰去年已种植200亩红花草,这种草是有机肥,种一季来年土地基本不用施肥。 

“建立粮食生产基地,打造自己的品牌,走粮食生产产业化道路。”这是何秀兰的新年期盼。做市场打品牌,需要更多的资金,她早就打听好,政府对粮食龙头企业在财政投入、税费征收、信贷支持、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因此对以后的发展她充满信心。

相关链接:

从2004年至今,池州市粮食生产连续八年获得大丰收。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70.83万吨,比上年增加2.78吨,增长4.1%。按照省农委年初工作部署,池州市广泛宣传省委、省政府《致全省农民一封信》,充分发挥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购机补贴以及水稻核心示范区建设良种挂钩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的激励作用,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品质提升,增产增收。2011年,全市农民共获得粮食生产补贴资金6449.54万元,130万农民仅种粮人均增收126.53元。

新闻推荐

通讯员孙继葆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但在青阳县大地项目建设

□ 通讯员 孙继葆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但在青阳县大地,项目建设的火热场面处处可见。全县各地围绕“共筑皖南名城”,全力实施“构筑名业、培育名企、建设名店、打造名片、争创名牌”...

青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