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现代农业硕果满枝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
相关链接:
现代农业硕果满枝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强农惠农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先后克服了洪涝灾害、特大雪灾、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下滑等严峻挑战,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5年的1.8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940元跃升到2010年的5827元,年均递增14.7%。
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68.05万吨,连续7年增收。2010年,全市棉花、油菜、茶叶产量比2005年分别增长53.9%、26.9%和13.6%;肉类总产和水产品总产比2005年分别增长18.9%和35.8%;新建城郊蔬菜基地面积累计达到7600亩。
2010年,全市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润2.5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23%和9.3%;全市农产品加工值由2005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7亿元。全市拥有省级龙头企业27家,比2005年增加20家;拥有市级龙头企业104家,比2005年增加7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602家,比2005年增加425家。全市农产品拥有省名牌7个,省著名商标2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
本报讯(记者左平)8月18日一早,青阳县新河镇种粮大户陈法田兴冲冲地赶到自己家的农场,等候县农委农技人员来这里进行技术指导。去年,陈法田种粮3100亩,收获1620吨,种粮收入高达320万元,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授予的2010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称号。他告诉记者,是科学种粮让他从泥土里刨出了金元宝。近年来,池州市粮食生产坚持走“依靠科技、主攻单产、致富农民”之路,粮食七年丰收,粮农连年增收。
依靠科技进步,是粮食主产区实现粮食增产、粮农增收的主要手段。“十一五”以来,池州市每年抓25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建设,以水稻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集成推广为主攻方向,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应用,广泛开展新品种、关键技术、病虫防治、配方施肥、订单收购、农机耕收“六统一”服务,同时将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工程、粮丰工程等项目进行捆绑,向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生态粮仓建设)核心示范区倾斜,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增收。水稻核心示范区内亩产比非示范区增产55公斤以上,最高亩产702公斤。
“十一五”期间,池州市在贵池区、东至县组织开展农业部8个万亩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抓超级稻示范推广。市、县(区)每年集中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展创建。在示范片内树立标志牌,组织观摩,同时在示范片内开展新品种展示,引导农民科学种粮、种优质粮。高产示范片内每年水稻平均亩产675公斤,最高亩产达720公斤。
去年5月份,池州市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来池考察“三农”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实施亿斤增粮计划。市政府配套出台了扩种水稻补贴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开展千名农技人员服务行动,全市上下再一次掀起了“增粮热”和“科学种粮热”。全市各地种粮大户不断涌现,目前已发展到1000户,年生产粮食10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15%。全市农技人员与大户“一对一”结对全方位服务,良种良法、先进模式、科技培训、致富信息“四进”大户,把种粮科技直接送到了粮农手中,送到了田间地头。当年,全市新增粮食面积10万亩,总产新增4.7万吨,基本实现亿斤增粮目标。
2000年以来,池州市先后推广了新品种小区试验展示技术、超级杂交稻优势利用技术、吨粮田综合配套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轻简栽培技术、水稻安全保优栽培技术、水稻平衡施肥技术、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技术等,形成了完整的“高产高效”和“安全保优”两大栽培技术体系,农业科技贡献率和技术水平已跃居全省领先地位,农业科技已经成为池州市粮食增产、粮农增收的强大动力。从2004年至今,池州市粮食生产连续七年获得大丰收,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67.89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6至2010年5年全市新增水稻产量7万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940元跃升到2010年的5827元,其中种粮收入由975.5元跃升到1933.4元,年均递增14.7%。今年,池州市夏粮收获面积61.5万亩,总产20.4万吨,比上年增长0.3万吨,为全市粮食再夺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闻推荐
□ 通讯员 汪胜富 冯民飞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在郭安南校长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今年高考,青阳中学又一次取得骄人的成绩:文...
青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