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老太罹患胃癌过世无偿捐献遗体和眼角膜
本报讯(记者丁乐)“不化疗,不手术,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是池州69岁胃癌患者的心愿,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老太太还有一个愿望,就是病逝后无偿捐献遗体和眼角膜,为他人带去光明,为医学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8月26日,她实现了自己的遗愿。上午11时,安徽省红十字会眼角膜库的工作人员摘取她的眼角膜后称,老人走得十分安详,不像一般的癌症患者那么痛苦。
8月27日,池州市三献志愿者协会的多名志愿者前往殡仪馆,送这位爱心老太最后一程。随后,安徽医科大学遗体器官捐赠接受站工作人员将接走老人遗体,供医学教学使用。因摘取角膜的“黄金时间”是在人去世后的6—10小时内,而遗体捐献对时间要求相对不紧急,故在次日为老人举办遗体告别仪式。“她比我幸福,因为是我送她走了。”爱心老太的丈夫依依不舍。
值得一提的是,爱心老太的大爱善举是受到丈夫影响。作为贵池农村的一名教师,上世纪90年代他就有“厚养薄葬”的思想观念,因曾经身患顽疾,希望后人免遭同样痛苦,他一心想在去世后把遗体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
老两口对生命都看得很透彻,不同于农村的思想保守,他们反对土葬观念,认为活得有质量更重要,能在离世后还帮助他人重见光明,成为“无语良师”推动医学进步,更是有意义的事。
无语良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他们虽然没有语言和动作,却用身躯带着学生认识人体的第一根神经,切开第一条动脉,熟悉第一个脏器。虽然是已经逝去的生命,但医学生仍能感受到做医生的庄严使命。
“他们不留名,但给世上留下了最宝贵的大爱。”池州市三献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说道。如今,像池州不留名老太太这样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捐献人数每年呈现增长趋势,然而,器官移植缺口仍旧很大,供医学研究的遗体更是缺乏,遗体器官(角膜)捐献之路任重道远。
新闻推荐
□记者倪晓春一排排货架上整齐地码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应有尽有;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龙,每位顾客面前的购物车里堆得满满当当……8月21日晚上8点多,惠客隆生活超市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妈,您看这牌子...
池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池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