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宣城著就 《后汉书》
清乾隆帝钦定的煌煌“二十四史”中,唯有一部《后汉书》是诞生于今安徽境内,且成书于宣城,为宣城太守范晔在任期间著述。范晔,宣城人所周知的谢脁舅公(即谢脁祖母的弟弟)。《宋书·范晔传》载,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善文章,初为吏部郎,彭城太妃薨,酣饮为乐,左迁宣城太守,纂《后汉书》。
范晔,晋隆安二年(398)生于中原士族家庭。其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博学多通,善谈名理”。祖父范宁先后任临淮、豫章太守,多有著作问世,尤以《春秋毂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其父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著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等著述。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范晔自幼好学,天资聪慧,尚未成年,便经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晋义熙十年(414),范晔17岁时,州刺史任命他为主簿,因为范晔在政治上是支持刘裕(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宋武帝,420~422年在位),因此,不肯应辟就职。宋永初元年(420),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23岁的范晔应召到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恭的府下任冠军参军,后又随府转为右军参军。此后10余年,他先后担任过尚书外兵郎、荆州别驾从事史、秘收监、新蔡太守、司徒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多种职务。元嘉九年(432)冬,35岁的范晔在帮助料理彭城太妃刘义康之母治丧期间,因喝酒取乐,被宋文帝刘义隆以“行为失检”逐出京城,贬为宣城太守。
这次贬官出京,对为人傲岸不羁的范晔是一次很大的打击。仕途上的坎坷勾起了他幼年生活的隐痛。范晔虽然出生在名门士族,但他本人却是个妾生的庶子。晋代自“永嘉以来,嫡待庶如奴,妻遇妾若婢”,嫡庶之别在官宦之家不可逾越,因而也就决定了她们所生子女的身份地位。嫡母所生的哥哥范晏嫉妒他的才学,骂他“进利”,认为他是终家破族的祸害。父亲范泰也不喜欢范晔,早早地将他过继给从伯范弘之。“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出继从伯弘之”(《宋书·范晔传》)。屈伸荣辱与宦海浮沉,范晔心情十分苦闷。但是,宣城淳术的民风、富饶的物产、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尤其是深厚的文化厚蕴,大大超出了自小就生活在深宫大院内的范晔想象。
宣城,战国时期为楚国的商贸易重镇,楚怀王熊槐六年(前323),楚国拥有150艘船只的贸易船队每年都到宣城从事买卖。秦代在此设置爰陵县。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对汉王朝经济命脉铜资源开采、冶炼的监管,将丹阳郡移驻爰陵县,改爰陵县名宛陵县。宣城成为今安徽省长江以南、东苏省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地区5.4万多平方公里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东汉建武六年(30),中水侯、五官中郎将李忠任丹阳郡太守,兴资办校,选贤任能,文风兴起。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317),西晋南迁建康(今江苏南京)。宣城地控今皖南的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宣城等皖南大片土地,成为陪辅京畿,阻山控江之要地,成为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交汇中心,是南迁江南的中原世家望族除京城建康之外的首选之地。宋嘉定《宁国府志》载:“(宣城)风物繁华之地,舟车辏集之乡,衣冠文物之域。”明嘉靖《宁国府志》载:“永嘉之后,衣冠避难多萃江左,艺文儒术斯之为盛。”晋明帝司马绍太宁三年(325),宣城太守桓彝依陵阳山势修筑的城池,位于城中最高之处,坐在官署衙门之中,宛溪河、句溪可、明镜湖上点点渔帆,响山、敬亭山郁郁葱葱的林木等周边美景一览无遗,令人心旷神怡。西晋、南朝时期,外迁京官皆以出任宣城太守为荣。元嘉三年(426),喜欢下围棋的宋文帝刘义隆以宣城太守的官位为赌注,与太尉参军羊玄保打赌,若羊玄保胜,出任宣城太守。由此可见,宣城当时在皇帝和大臣心中的地位。宋文帝将范晔贬迁宣城也可谓用心良苦。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去年的7月29日,池州九华山机场正式通航,成为继合肥新桥机场、黄山机场、阜阳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之后安徽省第五座民航机场。通航一年来,池州九...
池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池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