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东至县张岗村生态农业合作社集中经营土地——农民收租分红挣工资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4-04-11 10:45 大字

“村民可以把土地流转到我们合作社,获得土地租金,同时赚取红利,还可以来合作社基地上班挣钱。 ”近日,在东至县东流镇张岗村的东篱生态农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合作社理事长鱼天寿告诉记者,通过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做大生态农业,以产业发展促进美好乡村建设。

农发项目改造基础设施

两年前,地张岗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灌溉土渠渗透严重,排水沟渠泥草淤积,生产机耕路狭窄。“现在好了,依托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项目,张岗村已建成了田成方、树成网、路相遇、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格局。 ”村支书吴中云说。

“该项目总投资为420万元,主要用于新修干道和机耕作业道路,新修排涝沟护和路边排水暗沟,新建节制闸和溢流堰,整修扩容山塘等。”东至县农发办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项目建设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

项目实施后虽然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但如何通过项目带动来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呢?张岗村地处皖南丘陵地区,境内山岗起伏,山上植被丰富,既有耕地又有山场、鱼塘,离东至县城也只有十几里路。这不正好适合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吗?通过多方洽谈,去年3月,东至县农发局终于把东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接”到了张岗村落户。

土地流转推动产业转型

多年在外从事建筑业的鱼天寿意识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一项让农民受益的朝阳产业。 “国家现在提倡搞生态农庄建设,所以我们就打算在张岗村建一个综合性的大农场。农场规划总投资1.2亿元,总占地约2200亩,未来发展定位于生态农业展示园、观光农业展示园、绿色食品生态园和休闲度假旅游园。 ”东篱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鱼天寿说,“我们采用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走出传统模式,抱团发展。 ”

建设“大农场”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土地山场的流转问题。吴中云告诉记者,张岗村地处山区,种植模式非常传统;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去打工,留在家的多为妇女和老人,靠种水稻为生,虽然收入很低,但村民“土地是命”的思想根深蒂固。

只有尊重村民意愿并让村民受益,土地流转才能顺畅。村“两委”组织村民代表多次赴外地经济发达村考察土地流转的操作流程和成功经验,了解周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同时,村里先后召开四次村民代表大会及村民小组会议,村干部不厌其烦地走进每户村民家做工作。“我们实打实地算账给村民听——以前种水稻,每亩每年能打550公斤粮食,除去各种成本,累死累活只有六七百元钱。现在,土地流转保底每亩每年净得500斤稻谷收入,况且地还是自己的,大家就都心动了。 ”吴中云说。

村民既“收租”又挣工资

去年4月,鱼天寿牵头成立了东篱生态农业合作社。从当年10月份开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土地流转的行列中来。目前,全村已有64户村民流转土地达1600多亩。

按照合作社的制度,加入合作社的村民除了每年每亩500斤稻谷的保底收入,年底合作社还根据当年所获利润情况,给社员“二次返利”。如此一来,他们在土地流转合同规定的15年期限内,都能领到“三薪”:即土地租金、合作社的分红、在合作社打工领到的工资。

“今年是大农场建设的第一年。我们种养业并举,已种植了水稻150亩、200亩西瓜、180亩野葫芦、600亩中药材,接下来还要种葡萄、草莓等。同时,养鱼、养土鸡。 ”鱼天寿说,“村民来基地打工,每天工资90元,预计全年我们要支出工资150万元。 ”

理事会成员陈长安告诉记者:“我在东篱生态农业合作社上班,每个月保底工资1000元。将家庭承包的7.8亩田地入社,年终还能按合作社收益分红。 ”

在村里开办了东至野山鸡驯养公司的致富能人胡永兵和顾进义也加入到合作社的行列,成为合作社的理事。他们告诉记者:“虽然之前公司效益不错,也做到上百万的规模,但单一的养殖模式,发展空间有限。我们都很看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希望加入合作社后能带动更多的乡亲们一起共赢。 ”

本报记者 张倩 通讯员 张斌

新闻推荐

东至县张溪镇东湖村青年农民徐龙财今年投资万元承包了

东至县张溪镇东湖村青年农民徐龙财,今年投资140万元,承包了本村200多亩地,其中80亩种植草莓。到目前,他种植的蔬菜、草莓等收入已有22万元,图为市民在徐龙财的大棚里摘草莓。 王少顺 摄...

东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东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