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金家村到马坑□吴熙祥

江淮时报 2013-02-01 09:47 大字

[摘要]□吴熙祥

皖东至县的花园乡南溪古寨又叫金家村,聚居着匈奴人的后裔,传承千年原始古朴的匈奴民俗风情使这里成为匈奴人最后一个部落。

据说,金家村人的祖先在唐朝末年迁居到徽州篁墩。不久,便放下富庶之地篁墩,来到人烟稀少、深山狭谷之中的南溪。没有人知道他们究竟为了什么?有一种解释:匈奴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不让他骑马,不让他唱歌跳舞怎么行?而在汉人聚集的地方,大庭广众、众目睽睽面前,不要说唱《人在汉心在北》的匈奴歌,就是骑马弄得不好也会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他们牵着马一路西行,在南溪安居了下来。

金家村人与马坑有没有联系?如今之人,恐怕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可以肯定地说,要不是马,马坑不能叫马坑。据说,历史上,马坑的跑马岗、大马坑曾是饲养战马的地方。“四十里马坑,四十八道水,九十六重山”这样的环境驯出来的马,骁勇善战。

一份资料上说,尧帝南巡经过此地时,马失前蹄,尧帝一惊,随口道出:“马坑! ”马坑由此得名,这种说法倒使人感觉,有点像是金家人故意编的一个故事,好替自己打圆场,遮人耳目,保护自己。

不过,这里的良驹并未给金家人带来多大好处。他们在远离世俗的同时,自己也被封闭了起来,终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直到明隆庆丁卯年(1567),眼皮底下步头祠村一个名叫檀武臣的后生中了武进士,后来成了扬州掘港镇守备,抗倭名将,金家人才如梦初醒。

檀武臣正是得益于山中的野马。

传说,这匹野马每年都下山伤人。一次,武臣路过窑场,只听窑工大喊,野马下山啦!别人闻讯纷纷躲避,武臣却静等野马的到来,只见他一个鹞子翻身上马,任凭马到哪里,他就是死拧住马鬃不放手,历经三天三夜,马衰了,人也累极了。当马跑进檀家大祠堂时,村民们见武臣舍身为大家,十分感动,纷纷将做好的糍粑扔给武臣,或打在墙上。马在祠堂里跑,武臣在墙上扣糍粑吃,人饱了,马可衰了。武臣问马服不服,马点点头。从此,这匹马跟随他久经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很快打到抗倭名将的家门口。1939年春,国民党至德县政府搬迁至金家村。他们不是来保卫名将故里,而是躲避,一躲就是五年,直至1944年底抗战胜利前夕才离开。

解放战争时期,马坑是皖赣边境游击 根 据 地 之 一 ,1948年,浮至祁工委在此成立,并领导人民坚持斗争,直至解放。

新闻推荐

东至县政协举办新型城镇化讲座

本报讯 5月19日,东至县政协邀请了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刘复友教授,作新型城镇化专题讲座。县政协主席朱福民主持专题学习会,副主席刘泽、吕满民、汪朝晖、丁永亮,秘书长齐自力及政协常委参加...

东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