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魂归东阳关 川军将士将有“家”

四川日报 2014-10-10 12:04 大字

山西黎城县位于太行山东翼南段,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多次抵御日寇的战争。

1938年2月,2000多名川军将士来到这里,为保卫山西战死在太行山东阳关,用血泪和生命让黎城县人民永远铭记。

2014年9月29日,6位四川人再次来到东阳关。他们眼含热泪,洒下从家乡四川带来的白酒,祭奠先烈。他们都是川军后人,从成都跨越1300多公里来到黎城,在9月30日全国首个法定烈士纪念日,参加“铭记英雄,圆梦川军”纪念活动,寻找先辈的足迹。

未来,这片曾经的战场,将建起一座抗战英烈纪念园,让魂断他乡的英雄们有一个“家”。

历史镜头

2000川军喋血东阳关

“都是十多二十岁的娃娃,到离家这么远的地方来打日本人,就把命丢在这里了。”

1937年9月,47军军长、四川蒲江人李家钰奉命从西昌出发,徒步行军千里至宝鸡,后乘火车经西安、郑州、新乡至博爱,再徒步行军至山西长治,奉命驻守于此。全军两师七团共约二万人,军部设在长治。104师的二旅四团驻长治一带,178师驻守潞城和东阳关。1938年2月,日军从河北方向进犯山西,与178师正面遭遇,东阳关战役就此打响。

今年已年过6旬的马爱华,是当时的47军司令部作战参谋李卓夫的女儿。9月27日,在成都到黎城县的路上,她向记者讲起自己的父亲。“我父亲是黄埔军校成都分校1期的学员,1937年刚毕业,就被李家钰选为参谋,跟随川军出川抗日。后幸存于世,跟我生活在一起,活到90多岁高龄才离世。”在她的记忆里,父亲讲述的东阳关战役,是川军打得最为惨烈的一仗。“战争打响是2月14日,是当年的正月十七,东阳关上狂风大作,风声就像狼嚎一样,天上还下着大雪。将士们补给不足,仍然穿着刚出川时的草鞋单衣。战争打响时炮火连天,不打时又冻得不行。”“看电影的时候,老有人觉得战场上炮火连天的场景是假的,哪有那么多炮弹。但父亲告诉我,真实的战场就是烟雾腾腾,火光冲天,树枝泥块和炮弹一起满天飞。”马爱华说。

战斗至2月17、18日,日军在当地汉奸王承祖的带领下,派一支约500人的轻装部队绕过正面战场,对川军前后夹攻,川军死伤惨重,军长李家钰不得不命令部队撤下东阳关,退守长治。“当时的川军,每团只有一个机枪连共四挺重机枪,还有一个炮兵连共四门迫击炮。当时的军政部把47军评估为丙种军,战斗力第三等,相当于最末等,其作战的能力仅仅强于地方保安部队。”川军后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追寻川军抗战历史的何允中告诉记者。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川军将士靠步枪、手榴弹和大刀坚持阻击,阵亡2000多人,歼灭日军1000余人。“惨啊,都是十多二十岁的娃娃,到离家这么远的地方来打日本人,就把命丢在这里了。”战斗结束后,当地百姓上山掩埋川军遗骸,当年还只有七八岁的东阳关长宁村人郑晚育随长辈上山帮忙,如今已经84岁的他仍记得当时的情景,“一到山上,到处都是尸体,牺牲的人几乎没有完整的。”

山西长治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李兴旺是黎城东阳关人,家中年迈的舅舅也曾亲自见证这场惨烈的战斗。“老人讲川军说话都听不懂,个子小小的,大冬天的还穿着草鞋单衣,老百姓看不下去想送双棉鞋也不肯收,不偷不抢,军纪很严。”听老人回忆,掩埋的将士中,不少人是双手环抱胸前“笑”着死的,“天寒地冻,好多川军到死都保持着咧嘴哈气的姿势,冻得像是在咧嘴笑。”

后人寻访

青山处处埋忠骨

“这些将士魂在他乡,至少要让家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东阳关一战,川军伤亡惨重,76年后的今天,活下来的将士也都已在90岁上下,关于这场战斗的记忆,也随着他们的离去而渐渐消逝。“还好有不少后人,一直在寻访这段历史。”何允中说。

何允中曾是一位高级工程师,父亲曾任川军47军124师740团团长,参加过台儿庄战役。从父亲口中,他曾听到不少川军英勇抗日的故事,在震撼之余,对这段历史产生很大兴趣,甚至辞去工作,一心寻访川军抗战的历史。

辞职后,何允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访尚在世间的老战士,令他有些意外的是,一些幸存的川军似乎不太愿意提起这段故事。“我只好去找几位父亲的老部下帮忙,请他们跟我一起去采访,跟老兵一起回忆当年的场景,他们才慢慢打开话匣子。”辞职后没有收入,何允中骑着自行车到过江油、开着摩托去过重庆,跑遍了四川几乎所有市州的档案馆、图书馆和文史资料馆,查阅资料数千册,将川军抗战历史写成一部100多万字的书。“其中涉及47军战斗过程的约有10多万字。”

何允中曾将这10多万字的作品交给李卓夫审阅,当时老人已经年过9旬,但他还是认真阅读。“他回信说书中字字都有根据,而且说得很透,还给我提了一些内容上的建议,这些肯定是我坚持走下去的最大动力。”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何允中采访过的不少川军将士都已离世。在朋友建议下,他将写好的文章放在网上连载,点击量很快突破百万。“佩服川军的、鼓励我的、甚至还有想和我交换资料的,这本书让我发现,关心这段历史的人其实不少。”

除了川军后人,还有不少人也在探寻这段悲壮的历史。2008年,47军下级军官后人邓鲁来到东阳关寻访先人战斗遗迹,正开着车找不到方向的时候,遇到了正好放假在家的李兴旺。他带着邓鲁走进自己舅舅家,为他讲述川军的故事。2012年10月14日,何允中和四川电视台摄制大型文献纪录片《川军抗战实录》来到东阳关,找到李兴旺说明来意后,李兴旺不顾自己的胃病,执意要亲自带领摄制组到当年激战的现场。“我真的很想为川军做点事。”这位山西人道出动机。

72岁的龙腾是成都市蒲江县文物管理所的研究员,他耗时29年,整理出一份107人的东阳关阵亡将士名单。他并非川军后人,近30年的研究只因为“李家钰是我们蒲江人,在东阳关阵亡的将士也有很多是蒲江人。这仗打下来,川籍将士阵亡名单一直成谜,这些将士魂在他乡,至少要让家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爱心汇聚

要建抗战英烈纪念园

“就像当年打仗,川人团结起来,给先烈们一个告慰。”

9月29日,记者站上了曾经的东阳关战场,当地老乡为我们砍去杂草,开出一条路来。昔日的东阳关的关墙关楼已不复存在,战争的痕迹也无从寻找,只在站上高处后,我们才在黎城县抗战纪念基地领导小组副组长杨增元的介绍下,看出这片兵家必争之地的险要。

“东阳关战场有三个山峰,下面有一条公路,从公路下去就是河北的响堂铺,再下就到了涉县。当年这附近就只有下面这一条道能够通车,日本的大炮必须从这里走。”记者看到,三面山峰围成壶口状,公路在下方,当年川军居高临下,颇占地理优势。

东阳关下,一座叫长宁村的小村庄后面的山坡上,还埋着不少川军将士的遗骨。那是战斗过后,村民打扫战场集中掩埋的。70多年后,不少遗骨都暴露出来。“我2012年到长宁村,当地人告诉我有一颗颅骨半掩着土,从破裂的眼眶处还长出了一株小树。”何允中告诉记者,村民们不忍心看着这些当年保卫自己家园的烈士遗骨有如此遭遇,又集中进行了掩埋。尸骨当中,还有女兵的遗骸。在村后一处野草丛中,村民们曾发现一具骨骼,双膝半跪,双臂向后,像是经过捆绑。在头骨处一只铜质的发夹让村民推测这是一位女兵。“当地人说村里好些人都见过这只发夹,断定不是本地的,那就应该是川军的。”当地人拿来一只编织袋,把这具遗骨收殓了,埋在地里。

“我也是四川人,丈夫也是军人。听说这些川军的故事后,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9月29日,东阳关战场遗址现场,北京爱之声艺术团团长秋鸣告诉记者。北京爱之声艺术团前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成立的“爱之声”赈灾义演队。近年来,这支义务演出队成员从川籍为主发展到来自五湖四海,义演近百场,还多次为抗战老兵送去文艺演出。9月3日,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天,北京爱之声艺术团和天津市景华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设立了“爱之声基金”,举办关注抗战的公益活动。首次“铭记英雄,圆梦川军”活动,秋鸣将目光投回了家乡。“想为这些喋血他乡的将士们建一个抗战英烈纪念园,给他们一个家。”

爱之声基金的想法与黎城县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2013年,当地政府就开始筹划为抗日阵亡将士建纪念园。今年1月,杨增元还和两位同事一起到四川寻访川军墓地、查询资料。“特别是在成都蒲江县和建川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很多珍贵史料,两边一起让东阳关之战的历史更加清晰。”

纪念园的初步规划也已出炉,整个纪念园选址就在曾经的东阳关战场。纪念园占地约2亩,包含抗日英雄纪念碑、东阳关大战纪念碑以及抗战英烈纪念馆。“规划的纪念碑高约13米,用花岗岩做碑身,周围有汉白玉围栏,在黎城县和涉县都能看到。”工作人员介绍,纪念馆将建在低处,从纪念馆到纪念碑之间的台阶刚好38级,“寓意1938,让后人永远记住将士们为保卫山西殉国的时间。”

收拾骸骨、立碑建馆,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但秋鸣颇有信心,“除了我们爱之声,不少企业单位都在出钱出力,我们希望就像当年打仗,川人团结起来,给先烈们一个告慰。”

□本报记者 程文雯

新闻推荐

川藏线上出现“乞讨骑行者”

12月29日,2个自称为骑行者的青年在国道318线附近的蒲江县鹤山镇乞讨。川藏公路国道318线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公路,吸引了无数骑行爱好者。但一些“乞讨骑行者”也随之出现。祝纯健摄影报道...

蒲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