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成都:不懈推进民生工程又好又快发展

四川日报 2014-12-02 11:39 大字

前些日子,“2014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出炉,成都位居榜首,这已是这座天府之城连续第三年上榜。成都人眼里的幸福是什么?有成都市民这样回答:在成都,有饭吃,有房住,孩子有学上,老人有地方养老,生病了能看得起医生。也有人这样说:蓝天白云越来越多,河流清水流淌,城市更美了。

近年来,以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为载体,成都不断加重“民生砝码”。今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民生工程及民生实事的部署,成都结合实际,共实施174项为民办实事十大民生工程,市级预算投入351亿元。扶贫解困、就业促进、教育提升……为民办实事十大民生工程正成为成都市民提升生活质量的殷切盼望,也成为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执政追求。

转眼间,又至一年末尾。兵分多路,我们把脚步延伸到全域成都的各个角落,通过进社区、进农村,我们实地听取百姓的真实想法。走访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惠民政策已经显现成效,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已经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扩大民生工程惠民范围、提高民生工程资金投入、督促民生工程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成都,一直在路上。

□黄泽君

司法篇

“12348”热线升级

11月24日,走进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服务大厅,迎面就碰上了前来送锦旗的农民工王应群,这一天,她代表有共同遭遇的工友们前来感谢法律援助中心在为她们追讨经济补偿金一事上所给予的帮助。

“最初只是拨打‘12348’热线反映情况,没想到接线的律师引导我们申请法律援助,现在企业终于答应对我们进行赔偿,心里又感动又开心!”王应群说。

与此同时,一位因车祸迟迟得不到赔偿的姑娘也跟家人一起,带着一面红色的锦旗来到大厅,表达对法律援助中心的感谢。

而她们,却不是唯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共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61786人次,其中,受理法律援助案件7954件,办理咨询、代书等其他法律援助事项53832件。

更好的消息是,成都“12348”法律援助热线已完成系统升级,进入试运行阶段,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将享受到普惠制的法律援助咨询服务。

“喂,您好,请问有什么事情想咨询?”值班律师黄章果亲切地询问着一位打进热线的群众。一边听着群众反映的情况,一边对着电脑迅速记下其姓名及大致情况。“‘12348’热线升级后,有了一套专门的系统,能对通话进行录音,还能利用信息系统记录群众情况,不再像以前那样靠笔记,很难追溯。”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接听座席也由原先的2座席增加到6座席,热线接听时间也由以前的周一至周五8小时提高到了全年24小时无休。

全年24小时无休,怎么做到?“下班之后,我们会将热线转接到相应的值班律师手机上,保障打进热线的群众能及时得到法律服务的咨询。”该负责人说,除此之外,升级后的系统还具有排队等候功能,即座席繁忙时,群众可选择等待,而不是只听到占线的声音。

不仅如此,此次的升级处处体现了人性化。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还聘请了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律师,一旦有少数民族同胞进行法律咨询,就将电话进行转接,确保少数民族同胞不因语言问题而得不到相应的服务。

“‘12348’服务热线,主要是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并引导符合条件的群众申请法律援助,合理维权。”该负责人说,因此,热线的升级必定能给更多的群众带去更好更完善的服务。

事实也确实如此。据不完全统计,仅一周的试运行,“12348”服务热线就已接听了800余次,夜间接线就达200余个。升级前,一周的接听量仅为300个左右。

下一步,成都市司法局还将继续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健全法律援助“双延伸”服务模式,建立完整的法律援助服务链条;探索建立案件质量常态监管系统,提升法律援助质量。

国土篇

地质灾害搬迁

11月25日,蒲江县长秋乡石马新村,橘色的楼房一排排整齐排列,地面干净整洁,村民覃波扭开自来水龙头,准备洗菜,旁边的天然气炉灶上正煲着汤。对于覃波一家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像梦一样。“以前住在山上,一到下雨就紧张,大雨把屋子背后斜坡上的石头冲下来是常事儿,有一次还把墙打穿过。”覃波说,很多年来,一到汛期,一家人就到大堂打地铺睡觉,根本不敢睡在卧室。

担惊受怕的日子迎来了改变——成都探索地质灾害搬迁新模式,将地质灾害与土地整理、农村居住集中区建设等项目相结合,让农户享受多重补贴,解决搬迁资金难、选址难的问题,不仅彻底消除地质灾害的威胁,还提高了生活条件。“地质灾害防治有三种方式,工程治理、地质灾害搬迁以及群测群防,其中地质灾害搬迁避险最彻底、最有效,但一直面临着选址困难以及资金补贴不足的问题。”成都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级财政拨款后,每户总共能得到3万余元的搬迁补贴,但对于比较贫困的百姓还是有困难。”蒲江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矿产科科长熊文林说,基于这样的情况,蒲江就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想办法将地质灾害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解决资金问题。

以覃波一家为例,搬迁后就居住在长秋乡石马新村的集中安置区,分得了14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自己只出了5万余元的装修款,而房子本身农户基本上没花钱。“几种补贴加在一起,没让我们掏钱就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以后下雨再也不害怕了!”覃波笑着说。

如今,覃波一家来到了平整的居住区,这儿距离镇上仅几分钟的车程,孩子读书方便了,家人就业就医方便了……

在邛崃固驿镇临山村,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就形成了2000立方米的灾害规模体积,确认为灾害隐患点,共威胁3户9人。通过大力宣传,积极动员,3户村民决定搬迁。随后,邛崃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当地情况,开展搬迁农户新建住房宅基地的选址,并结合临山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农户落实补贴。目前,3户村民均已搬迁结束。

无论在蒲江还是在邛崃,越来越多的村民正受到这样的实惠。成都市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正在积极创新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探索一条新路子,为村民们谋到真正的幸福,这份幸福背后是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数据显示,今年来,成都共搬迁996户,下一步,成都正在研究,争取提高补贴标准,让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百姓们,搬出安全,搬出幸福!

法制篇

创设农村产权仲裁院

11月18日,一个好消息从北京传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申报的“成都农村产权纠纷仲裁工作”获得了第三届“中国法治政府奖”,这也是四川唯一一个获奖项目。

喜讯的背后,更多的是惠民——2011年,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农村产权仲裁院,将仲裁制度引入到农村产权的纠纷解决中,拓宽了农村产权纠纷化解渠道,健全了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作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大大缩短了案件的审限时间,为百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随着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中,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纠纷,以此为背景,2011年底,成都率先成立了“成都农村产权仲裁院”,借助成都仲裁委员会这一法律平台,运用具有一裁终局的仲裁手段,解决矛盾纠纷。“首先在成都6个区(市)县试点,明晰8类产权纠纷可选择仲裁手段解决。在此过程中,尽量通过调解解决纠纷。”成都市法制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农村产权纠纷,矛盾类型多样,且合同不规范,引进仲裁机制,能为双方缩短审限时间。此外,在仲裁开庭的过程中,往往通过调解就能达到处理纠纷的目的。”成都市法制办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为了方便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就近仲裁,成都农村产权仲裁院还采取了“服务到家门,巡回办案”的方式,仲裁人员深入到当事人所在村、社开庭审案,为当事人提供便利的服务。不仅如此,成都农村产权仲裁院还选聘了84名仲裁员。“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长期从事‘三农\’工作,熟悉‘三农\’规则的基层工作人员,能将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由他们协助首席仲裁员办理仲裁案,这样当事人能听得懂,使得纠纷能在民众易于接受的范围内得到有效化解。”该负责人介绍。

三年来,成都农村产权仲裁院制定了巡回办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还编印了农村产权仲裁知识读本等资料免费发放,为群众普及仲裁法律知识。此外,还在不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引入相关政策协调案件,与法律规范形成梯次结构的衔接,弥补了单纯利用法律条文解决问题有可能出现的合法不合理的缺陷。

数据显示,成都农村产权仲裁院共收到仲裁申请69件,通过协调处理49件,立案受理20件,审结18件。不仅如此,仲裁渠道设立以来,成都农村产权纠纷信访量明显下降——2011年,成都受理此类信访案件113件,2012年全年仅13件,信访量下降88.5%。

“我们还将严格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纠纷仲裁制度,进一步提高仲裁公信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农村产权矛盾纠纷,为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成都市法制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社篇

“职保”与“居保”无缝对接

今年,由成都市人社局牵头实施的民生实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60元,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财政补贴标准每档提高10元,成都均已超额完成任务。

2014年10月,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正式对外发布《成都市城乡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至此,成都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大支柱实现了“无缝对接”。

实际上,这一惠民政策早有基础:2013年底,成都率先在全省创新了换算和补差两种转移办法。换算即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全额转移,以“居保”转“职保”为例,缴费基数、缴费年限分别换算为“职保”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补差则按照“职保”个体参保人员缴费金额,扣除对应缴费年限,本人按“居保”已缴费金额,一次性缴纳差额部分,缴纳后,个人账户、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转移到“职保”。

新政出台以及不断完善的原因何在?“数据显示,成都市目前‘居保\’平均待遇为每月350元,‘职保\’平均待遇则为1800元。最终希望能实现‘职保\’吸引‘居保\’的目的,以提高百姓的养老待遇。”成都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百姓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办法。”

这一惠民举措,是成都市人社部门提升服务水平的生动实践,同时也是成都市人社领域深化改革取得的新成效。

与此同时,在医保方面,成都也未停止创新步伐。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大病保障制度,减轻城乡参保群众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成都市于2014年1月正式实施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截至2014年9月30日,成都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共结算18514人次,支付金额1.12亿元。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后,城乡居民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基础上增加报销16.77%;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范围内的实际报销比例达60.86%;次均个人负担减少3923元,人均负担减少6400元,有效减轻了城乡参保病人高额费用负担。

在社保业务网上经办方面,通过近4年的探索,成都社保业务网上经办已经完成“三步走”:2010年,率先开通企业网上经办业务;2013年,开通“城镇个体参保人员网上经办”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网上经办”;2014年,网上经办系统升级改版,实现服务“全覆盖”。目前全市参保企业开通网上经办达 19062户,涉及企业参保人员241.91万人。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由成都市人社局牵头的多项民生工程均已完成目标。截至目前,城镇新增就业2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2.39%。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1.35%。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37.4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2.56%;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 97%,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7.78%。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698.45万人,参保率达到98%,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

残联篇

两项保障重度残疾人民生的政策

同步实施

作为一个听力语言一级重度残疾人,64岁的张兰芳,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能领到养老金,能够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

去年7月,青白江区残联开展疑似残疾人调查时,为张兰芳办理了残疾人证。今年,残联又动员张兰芳申请政府资助购买养老保险。在政策支持下,张兰芳一次性缴满了15年的养老保险费差额,其中,政府补贴一部分,剩余部分她通过成都市专为重度残疾人参保而设立的贷款项目,从银行贷款得到解决。目前,张兰芳申请、贷款、参保、缴费等手续已经办结,每月可按标准领养老金。

张兰芳的故事,只是今年实施的两项重度残疾人民生保障政策后,万千受惠残疾人中的一个缩影。今年,成都市在实施重度残疾人护理费补贴政策外,重点施行了重度残疾人养老保险参保资助政策。按照这一政策规定,成都市年满16周岁的重度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可按养老保险最低参保缴费档次,个人缴费部分60%的额度申请获得政府资助,资助年限最高为个人参保缴费满15年。据计算,2014年逐年缴费残疾人每人可望获得补贴2352.86元。

实际上,成都的创新并非空穴来风。决策前,成都通过全市性的残疾人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和由此建立起的“残疾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掌握了全市重度残疾人分布情况和基本养老保障情况,并对成都市农村重度残疾人、城镇低保残疾人、城乡残疾人居民等不同类别的残疾人群体养老保险参保现状和困难进行了多次入户调研,经过充分论证后研究出台了这项惠及全市重度残疾人的重大扶助政策。截至11月中旬,全市近三万名重度残疾人已通过申请政府资助参加养老保险。

“成都重度残疾人享受参保缴费资助是一项制度性资助政策,能为重度残疾人提供比较有力的养老保障。”成都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项资助政策的确立与实施,为成都市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残疾人‘服务体系\’与‘保障体系\’建设增添了又一成果。”

此外,由成都市残联牵头实施的民生实事——资助重度残疾人护理,目前也已经超额完成:目标任务52484人,成都已完成65000余人。

新闻推荐

蒲江:着眼民生 社会保障服务走进“百姓家”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保障工作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在当前社会各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让广大...

蒲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蒲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