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被人们热捧的郫县战旗村妈妈农庄迎来了一批特殊的
聚焦
被人们热捧的郫县战旗村“妈妈农庄”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7月19日,参加四川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的代表们。
尽管在所有的参观点中,这里停留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金川县委书记张海清的眼里,战旗村的“戏份”很重:今年,金川县首次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800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能不能成功,对于金川的发展很关键。
亟待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止是金川。“2011年,郫县的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度达78.2%,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度为92.8%,城乡文化发展统筹度为83.3%……”在参观现场,当郫县县委书记陈海元抛出N个“统筹度”时,代表们无法“淡定”了。关于成都的统筹城乡改革的讨论,一直持续到参观结束。
内生动力:体制机制创新 畅通要素流动之渠
成片的紫色花海在微风中起伏,富有异域风情的大风车点缀其中,白墙灰瓦的屋檐下是小桥流水……一进入战旗村,代表们便被车窗外的风景吸引。“项目是谁开发的?”“政府投了多少钱?”“土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想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地方不少,代表们在车上便争相抛出了疑问。
一下车,张海清就直奔展板,细细阅读。展板上写得很清楚:“利用土地综合整治预留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的23.8亩集体建设用地,以50万元/亩作价入股,与企业合作建成项目。”引入社会资金,3万平方米的乡村酒店、600亩的薰衣草花田、太空果蔬观光大棚在战旗村已化为现实。
令张海清特别羡慕的,是战旗村的融资渠道,战旗村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利用整理节约出的208亩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向成都市小城投公司融资9800万元的案例令他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市场化运作”。
战旗村的探索是成都统筹城乡改革的缩影,核心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解决的是“钱从哪儿来”的普遍性问题。
推动包括资本在内的生产要素自由地“上山下乡”,其前提是农民的土地、房屋等大量资源通过确“实”权、颁“铁”证,转化成资本。在成都,产权制度改革与其后土地综合整治尤其是对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等使用权的流转机制探索,形成了巧妙的“双打”,快速实现了城市资源反哺农村,以及激活农村固有资源两个艰难转身。
新津县委书记巫敏自豪地向代表们“宣布”:“我们已经完成了7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仅兴义镇翔生有机农场项目就引入社会资金7个亿!”
彭州市委书记韩轶对此并不陌生。在濛阳镇清卓村,“北岛农庄”项目刚刚获得省国土资源厅批复,将通过出让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统筹发展,测算需要的42亿元资金,政府不需投入一分钱。
赞叹从代表们的眉目中显现出来,他们围住成都的代表继续追问:土地整理的成本是怎么控制的?
答案是“还权赋能、农民自主”,“党组织领导下、村民(代表)会议或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基层民主治理机制,必须与统筹城乡同步推进。在“北岛农庄”项目谈判过程中,如何复耕、如何安置、如何配套,都由农民说了算,巨大的争议通过41次大大小小的会议,历经10个月达成共识,“政府只起引导作用”。
外在体现:六个“一体化” 填平城乡鸿沟
“我家过去的宅基地有400多平方米,土地整理后按照人均35个平方米的标准,住进现在的260平方米的房子,不但没有出钱,还倒给我2万多元。”走进战旗村村民姚从根的小洋楼,对开门的大冰箱、真皮沙发、液晶大彩电应有尽有。
姚从根已不再种地。泸州市江阳区委书记朱华问:农民往哪里去?不种地后靠啥生活?集中居住了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怎么办?有来自成都的参会代表当即告诉他,留下来,可以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享受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走出去,可以带着宅基地和承包地“进城”。
2004年起,成都先后进行了4次户籍改革,并于2010年出台《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将在2012年实现全域成都统一户籍,城乡居民可以自由迁徙。
这份意见被誉为“最有诚意的户籍改革”——明确认定农民可以带财产产权进城,进城上户口的同时,可保留承包地、宅基地等自有财产,不再“以土地换身份”。据统计,从2006年至2011年底,成都各城镇共吸纳农民达51.97万余人,真正实现了城市向农民敞开大门。
“土地交给村上入股,每年分红,我在基地里打工,每个月能挣2000块钱。”虽然渠道畅通,但姚从根并不打算进城,“这里的生活像城市里一样方便。”他向记者比划,“看,这边是卫生服务站,那边是便民服务中心,再过去是文化大院,空闲的时候,我们会去看年轻人打篮球、老年人跳坝坝舞。”
率先提出 “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实施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与城镇职业社会保险并轨,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新型社区构建较为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把政府部门职能直接送到农民眼前;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标准化中小学在96%以上的乡镇覆盖;集中财力重点扶持重点镇,实施场镇改造不断增强场镇的聚集辐射能力……在成都,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正在填平城乡之间的鸿沟。
看门道
听专家解析战旗村以土地作价入股,与战略投资者合作的“生意经”——
用城市资本 激活农村土地
“村里与四川大行宏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东升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搞 ‘成都第5季-战旗生态田园村’,战旗村利用土地整治中预留给集体经济组织的23.8亩集体建设用地,以每亩50万元作价入股、保底分红方式参与合作。”战旗村村支书高德敏的“生意经”对不少参会代表而言很新鲜。农民是否能分享到更多成果?其他地方是否能复制?本报记者就此连线省社科院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专家郭晓鸣。
农民要上桌分享土地增值的盛宴
记者:高德敏的“生意经”到底是如何算的?
郭晓鸣:要理解战旗村与企业谈的这笔生意,还必须回到成都进行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改革是分阶段进行的。确权颁证是“还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成都已经基本结束。接下来还需要“赋能”,就是要让土地流动起来,在流动的过程中实现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个过程还正在向纵深探索。
一般单家独户的土地流转,其供求关系难以平衡,农户要流转的土地往往小而分散,很难满足业主流转的规模需求。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主要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来实现,一次性转让后,农民增收的持续性会因此受到挑战,特别是此后土地增值的盛宴,农民就无法上桌分享了。
战旗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就是对传统流转模式的一种创新探索。一方面集体与业主达成共识,满足业主规模化经营的需求。另一方面,“股份”能让村集体持续增收。
带着资产的农民要平稳进入市场
记者:农民既然想分享土地增值的盛宴,为何不单开“一席”,而要引进社会资本合作?
郭晓鸣:农民参与市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实力和能力不断积累的过程。我认为引进社会资本合作,能让带着资产的农民进入市场的过程较为平稳地进行。以战旗村的实力来看,还不具备完全自主对土地开发利用的能力,这不但需要大量的资金,还需要专业的市场技能。
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依靠自身力量搞开发。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让各种资源流动起来,既包括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流向城市,也包括农村建设所需的各种资金、技术等资源从城市流向农村。要素在流动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双赢。
记者: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存在哪些风险?
郭晓鸣:更多的风险在内部。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投资者和村集体的关系。土地流转既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同时也不能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二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关系。战旗村要构建起一套内部管理机制,既保证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也要为村集体长远发展积蓄动力。
农民参与决策、经营的能力需要提升
记者:对这笔生意,高德敏还有些遗憾,他觉得在这个项目中战旗村占的股份太少,还不到10%。下个项目要争取占到51%以上。
郭晓鸣:占股只有10%,个人感觉战旗村的确是有点急于求成,但也能理解。开始自己力量比较弱小,谈合作的时候自然胆子也不会大。下个项目要占51%的股份,就充分体现了农民要掌握开发主动权的强烈愿望和自信。
我认为在类似这样的村集体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中,农民通过市场的手段掌握主动权是必须的,这才没有偏离土地开发最终是要让农民受益的基本取向。
但也应该看到,胆子大了,愿望更强了,对相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民必须逐渐提高参与决策,甚至经营管理的能力。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有所作为,要有针对性进行相关培训。
记者:与会代表都很关心,战旗村的经验能否在其他地方复制?
郭晓鸣: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复制。战旗村有它的特殊性,它位于成都二三圈层,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其他地方学习战旗村经验,主要应该学习项目运作的内在机制,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行选择。
快评
战旗村为什么这么美?
战旗村真美。
美在小桥流水,花舞田园;美在财富畅流,配置均衡。
战旗村为什么这么美?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回答另一个问题。回首成都的改革之路,不难发现,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系统改革,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会战,什么是一以贯之的内生动力?
“不解决好产权问题,就激活不了农村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新津县委书记巫敏一语点破要义:在这里,新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完善了农村市场的微观基础,盘活了农村资源,让农民的“潜在财富”变成了“现实财产”。
这是本次现场会上,以战旗村为代表的成都统筹城乡改革成果带给兄弟市州重要的启示。德阳、泸州、遂宁、阿坝……8年后,成都“确权颁证”的故事,开始在更广阔的巴蜀大地上演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推倒横在城乡之间的“二元墙”,让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这场制度设计需要多个支点。成都出台设立的耕地保护基金,既解决了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创新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模式;成都试点农村土地承包地经营权“长权不变”,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思想顾虑,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
对于各市州来说,因地制宜的“头脑风暴”,值得期待。
点击
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关键词
三个集中
“三个集中”即大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积极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三个集中”不是简单的物理形态上的集中,而是以科学规划为前提,遵循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内在规律,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四大基础工程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成都市全面推进农村工作的“四大基础工程”。这四大基础工程的整体推进,使统筹城乡改革同时成为一场促进城乡基层经济市场化、管理民主化、社会公平化的生动实践,既推动了农村生产力解放和经济发展,又促进了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基层干群关系改善,开创了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新局面。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刘莉 胡彦殊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田为责任编辑 曾东平 编辑 余义勇版式编辑 曲咏梅
新闻推荐
——四川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二)编者的话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就是要着眼实现全面小康、迈向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总结和汲取国内外现代化历程的经...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