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二

四川日报 2012-08-29 18:00 大字

——四川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二)

编者的话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就是要着眼实现全面小康、迈向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总结和汲取国内外现代化历程的经验教训,解决当前四川发展的阶段性矛盾和问题,走出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23日,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省委党校、省社科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四川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理论研讨会在蓉举行,24日,本报第3版即摘发了6位特邀专家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为更好地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与省情、与各市州各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认识,凝聚智慧和力量,本报今日再次摘要刊登研讨会上省内专家学者的交流发言,敬请关注。

在创新中突破难点协同推进

□省委政研室课题组

实施总体战略,必须加强理念创新,在解放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思路上求突破。要从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方法等进行转变和更新。要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统一整体,统筹谋划,在“互动”上加力,在“统筹”上加劲,把着重点放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上,把着力点放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上,把着眼点放在统筹城乡建设上。

实施总体战略,必须加强体制创新,在打破城乡壁垒、加快要素流动上求突破。成都市作为国家批准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走在了前面。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改革任务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涉及面广、利益调整深刻,但是,一些重点难点改革任务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在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四川省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都存在着人为分割,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享受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城市居民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庞大的农民工群体难以真正融入城市。这些都成为当前四川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难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单兵突进难以有效突破,必须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协同推进,集中攻坚。

实施总体战略,必须加强结构创新,在经济转型升级、区域良性互动上求突破。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四川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又是当前四川省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作为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主攻方向。

实施总体战略,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在科技资源配置、成果转化落地上求突破。科技创新是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四川省在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科技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推进科技强省战略积累了实践经验。要进一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强化科技支撑的引领作用,用科技的力量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

集中集群集约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课题组

以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为导向,推进产业园区发展是一项具有带动性、互动性、先导性的工作,是推动四川省工业转型升级,走“产业兴省”之路,以产业优势奠定四川省在现代化格局中地位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四川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具体实践,是落实四川省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着力推动产业园区布局与城镇体系建设协调一致。依据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全省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对全省不同经济区域、不同城市群的产业进行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减少区域产业同构同质竞争,引导其错位竞争。

以加强产业承载能力为基础,大力加强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产业园区连接中心城市、港口、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运输通道,建立产业园区内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路,降低物流成本。加强产业园区的能源、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产业园区正常运行,切实降低入园企业运营成本。

以产业链招商为手段,大力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集中度。不断改进完善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方式,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著名企业,更多地把技术水平高、增值潜力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四川省。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带动、示范、信息扩散的龙头作用,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以高标准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幅提高重点产业园区发展引领作用。

以健全配套政策措施为支撑,推进工业走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之路。制订四川省《关于推进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意见》,明确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要求,提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类型的土地、水、能源等集约利用标准。

选择适合四川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课题组

加快推进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应在深入领会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先行地区的实践经验,结合四川省实际,选择适合四川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加快推进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要强化对“新型”的认识,着力加强对传统城镇化的提升。在价值取向上,从物本向人本转变;在发展方式上,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在发展要求上,从失衡向协调转变;在体制构建上,从分割向一体转变。

加快推进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要加强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到“两化”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使重大产业发展空间分布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相协调,形成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助推工业化的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强化规划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引领。城乡规划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特点,以及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强化规划的现代理念、注重各项规划的衔接、增强规划执行的刚性,是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加快推进四川省新型城镇化,重点在于加强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四川省作为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农业大省,“三农”工作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转移农村人口和大力振兴农村经济仍然是四川省长期的发展任务;而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则要求四川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加强区域协调,促进省内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进。

根本准则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省委党校 孙超英 张华泉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准则,是包蕴辩证思维、战略高度等深邃内容的科学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全面指的是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安排部署中,把四川作为一个整体,全面推进四川城乡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坚持实现四川“两化”互动、统筹城乡阶段性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协调性准则集中表现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互促的新型关系。这种新型关系一方面可以促使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另一方面产业发展、项目投入、城镇建设、公共服务所形成的强劲内需和投资拉动,将为四川未来一段时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工业化中强调“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速推进”,在城镇化中强调重视 “发展动力、区域协调、城镇质量”,不仅重视工业化和城镇化内部协调,更强调“两化”互动,在“两化”互动中统筹做好农业现代化工作。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进程中自始至终都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这是基于四川的省情所决定的。未来几年四川将面临非常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当前,四川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左右,但单位产值能耗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矿产资源短缺现象严重,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不管是外在环境,还是内在发展的要求,走出一条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发展路子,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彻到四川“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取向和科学举措。

“产城融合”的成都实践与启示

□成都市委课题组

一、成都推进“产城融合”的实践

以特色城镇建设推进 “产城融合”的蒲江寿安实践。寿安新城将城镇规划区分为工业发展区、历史文化区和田园新城区三大板块开发建设,根据功能需求实现用地交融,将城市服务功能渗入产业区内,推进产业功能、城市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复合集成。

以“三化联动”推进“产城融合”的郫县安德实践。安德镇抓住“郫县豆瓣”品牌优势,大力发展以川菜原辅料等及其配套设备加工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迅速从经济基础薄弱的边远场镇发展成为带动作用大、发展后劲足的区域中心镇。

以重大项目推进“产城融合”的双流公兴实践。双流公兴南组团重点发展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不仅快速壮大了城镇的产业支撑,同时围绕重大项目的植入,积极有序推进城镇规划和建设,打破了原来的城镇发展滞后、产业基础薄弱的格局。

以主导产业带动新城建设的龙泉驿实践。龙泉驿区是成都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的核心区,为建设世界知名的国际汽车城,龙泉驿区加快推动整车制造业形成规模经济、关键零部件成链发展、汽车产业高端创新发展。2011年,整车(机)产量达15万辆、汽车产业销售收入550亿元、增加值135亿元。

以规划引导来推进 “产城融合”的天府新区实践。2011年,四川省发布了《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明确提出了 “产城融合、三位一体”的生态规划理念,明确了“产城融合”发展的方向和格局。与此相适应,天府新区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35个规划明晰的“产城一体单元”。

二、成都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启示

城市发展要有产业作支撑,防止城市 “空心化”;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依托,防止产业“孤岛化”;“产城融合”要以产业园区为纽带,实现城市 “专业化”;“产城融合”要以生态优势为引领,实现城市“特色化”。

丘陵地区统筹城乡实现路径探讨

南充市委课题组

四川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重点难点在丘陵地区。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探寻其内在逻辑。从城乡关系本质来看,农村与城市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这就是统筹城乡的逻辑起点。应依次递进地弹好“三部曲”:

第一,盘活农村经济“存量”,唤醒农村“沉睡”资源,把农村蕴藏着的资源价值潜能、内需拉动潜能、人口流动潜能、储蓄投资潜能释放出来。

第二,扩大农村经济“增量”,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基础设施向农村拓展,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

第三,增加城乡经济“总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形成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乡经济协调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需要把握三个基点:做好土地问题这篇大文章,破解资源性瓶颈;抓好制度创新这项大课题,破解体制性障碍;把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大趋势,破解基础性制约。

丘陵地区推进统筹城乡工作,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做文章,一方面要从生产力入手,实施“三化”联动,通过优化配置城乡资源,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城乡统筹;另一方面要从生产关系入手,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各项改革,理顺城乡关系,实现制度层面的城乡统筹。

丘陵地区统筹城乡的实践路径是:坚持“三个集中”,推进“三化五改五突破”。“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化”即农村资源资本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治理民主化;“五改”即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创新改革、社会管理创新改革;“五突破”即在全域规划、基础设施、土地整治、现代农业、新村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与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发展

阿坝州委宣传部课题组

新农村综合体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有效载体。开展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与定位、实践与创新,对促进民族地区城乡经济稳定增长,助推“三农”加快发展,加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拓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

新型城镇化需要把新农村综合体作为完善城镇体系、增强城镇功能的纽带,发挥链接和融合城乡文明,辐射先进文化的平台作用。新农村综合体是在主导产业连片发展作为支撑的基础上,建设能够体现综合功能和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如汶川县漩口镇在广东中山的援建下,建起了一个个田园式的村庄,农村居住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们目前只是形成了城乡一体的框架,尚未形成城乡一体的功能,城乡发展不协调依然存在。就此而言,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是统筹城乡发展,拓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

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迫切需要

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为动力,以强化农业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机制、发展环境为着力点,促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持续化以及高效、生态、安全化发展。而新农村综合体在助推农民集中居住的同时,可以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存量资源,加速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促进二、三产业同步发展壮大,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

农村全面小康具体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农民生活质量、农村民主法制、农村人口素质等方面。就灾后重建新村来说,其小康的程度还较低,实现全面小康任务依然艰巨。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可以更大范围、更有效地引领带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更大规模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度,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

坚持城乡统筹与区域统筹紧密结合

□省社科院 郭晓鸣 张克俊 廖祖君胡俊波

把城乡统筹与区域统筹结合起来,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过程中突破区域行政限制,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过程中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使城乡统筹与区域统筹更加融合、互动推进,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要以区域协调为主线制定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省以及各市州统筹城乡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按照优势互补、全面提升、缩小差距的原则明确各市州的主要任务、需要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及需要实施的政策措施。二要拓宽省级统筹城乡改革试点范围与政策覆盖面,尽快启动第二轮省级试点市、县的改革,借鉴首轮试点地区的经验,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条件相近的地区指导推广;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经过试点地区实践检验的制度创新,使广大非试点地区即使没有成为改革试点区,同样也可以实施相应的政策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三要建立健全城乡与区域间要素合理流动的协调机制,消除市场壁垒,统一市场规则,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要素市场,同步实现资源、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区域与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四要通过基础设施共建增强城乡统筹的保障能力,着力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推动区域内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同步建设、衔接协调,提升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形成分工合作、功能互补的基础设施体系。五要通过公共服务共享推动区域统筹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大力推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人才等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领域的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建立区域协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构建区域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推进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服务跨区域对接。

“互动”的文化路径选择

□省社科院 李明泉

在文化软实力上强化“两化”互动。文化软实力是指文化本身所张扬出来的创造生存智慧的力量,即文化创生力,是对一国或一个地区文化本身所拥有的自固力、传播力、竞争力、原创力和感召力的整合表达。“两化”互动的硬实力、大发展离开了文化软实力,是不可能的。

在文化生产力上助推 “两化”互动。文化生产力,是指人们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包括文化事业发展能力和文化产业生产能力。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就是要把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释放出来,为“两化”互动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新驱动力量。

在文化竞争力上凸显“两化”互动。文化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通过难以替代、不可模仿和不可重复的特质资源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和组织力量,并以此抗衡和超越竞争对手,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价值的系统合力。增强区域文化核心竞争力,要寻找与其他区域迥异的文化资源,倾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将地域文化资源与当地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协调起来。

在文化凝聚力上激励“两化”互动。文化凝聚力在新型工业化中体现为“企业精神”,在新型城镇化中体现为“城镇精神”。“两化”互动只有通过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充分发挥精神引领、创新驱动的作用,才可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实现立城优城、产城结合,相互促进、竞相发展。

在文化辐射力上延展 “两化”互动。文化辐射力在新型工业化中体现为产品产能的文化内涵力和品牌扩张力,代表着企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追求;在新型城镇化中体现为城镇独特个性和文化魅力,代表着城镇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格。企业不断为城镇注入现代文化理念,城镇不断为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共同构成产城合一的城市软实力。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协调保障机制

□省委党校 贾舒

贯彻落实“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应着力构建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良性互动为基础,以产城一体、产城相融为关键,以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为前提的三级协调机制,强化保障措施,构建保障支撑体系。

一、着力构建三产融合、良性互动的协调机制

在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推动下,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成为发展的主流。因此,要将新型工业化作为三产融合发展的“引擎”,为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基本动力;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三产融合发展的“助推器”,为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后续动力;将农业现代化作为三产融合发展的“稳定器”,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着力构建产城一体、产城相融的协调机制

产城融合理念指导下的城镇建设,要以“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为最终目标,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承载力,使城镇真正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机连接点。因此,产业集聚发展是产城融合的核心;建设城市新区是促进产城融合的保证。

三、着力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空间协调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

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产生需要把分散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要素组织起来,形成大的经济系统,使经济活动顺利运转而且还能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因此,大力发展中心城市是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的重点;确立城市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格局是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的核心;构建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补充。

四、着力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四句话:组织保障是根本;督查保障是手段;要素保障是基础;人才保障是关键。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把握的思路

□西南财经大学 丁任重 徐承红

要深入推进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继续深化农村改革,需要把握如下思路:

一、以人为本与经济、社会、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人本主义应成为城乡发展的基础价值理念,统筹城乡中要求处处着意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形态,配置健全的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城乡居民的多样性与多元化需求,注意在经济、社会、生态之间找到平衡。在城乡统筹规划中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主体之间的公平性;发展的持久性等。

二、做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相结合

只有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协同带动,才能真正提高四川省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要以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为主,围绕四川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发展相结合

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在动力,以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宜业宜居、集约高效、环境友好为方向,推动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在抓好大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同时,又要抓好特色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建设。要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市场运作与政府主导相结合

政府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体制机制,将着力点放在构建城乡一体的政策制度体系、实施城乡统筹规划、强化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为农村市场化演进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和人力资本支持、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明确和界定农村产权与提供强制性保护、构筑市场交易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而在具体的产业集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引入、农村产权融资等方面,赋予市场力量足够的空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晓铃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在锦江大礼堂

□本报记者吴晓铃9月11日,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在锦江大礼堂开展,600多件工艺品光华绽放,令观者留连忘返。四川现有的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蜀绣大师郝淑萍、唐卡大师邓都和龚扇大师龚道...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