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统曲艺变还是不变中国曲协在京揭晓了第七届中国

四川日报 2012-08-30 17:59 大字

传统曲艺变还是不变?

8月24日,中国曲协在京揭晓了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评选结果。由省曲协、省曲艺研究院选送的四川扬琴《情怀》捧回四川历史上首个牡丹奖节目奖;成都市曲艺团青年演员任平则凭借一曲四川清音《中华医药》荣获牡丹奖表演奖。

在省曲协秘书长李蓉看来,这个突破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四川夺奖,更在于争议声中获奖的《情怀》对中国曲艺的启示:要“抢”回观众,曲艺必须迈出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本报记者 张良娟

过度歌舞化?《情怀》引发曲艺改革大讨论

“菜板上切腊肉,有肥又有瘦,你吃肥我吃瘦,他就啃骨头……”四川扬琴《情怀》的开场趣味盎然。

一段川味十足的童谣声中,几位身着花衣裳的姑娘们嬉笑登场,十分俏皮。紧跟而来的三位表演者,在四川扬琴经典曲目《秋江》的曲牌调子声中上台亮相。3分多钟的节目借用了流行音乐的元素,运用了男女腔对唱、齐唱、重唱等形式,同时加入了舞蹈等形式在台上进行表演。

“传统扬琴节目的开场,就是表演者将扬琴等乐器搬上舞台,坐定后开始演出。但是《情怀》改变了演员们的出场和表演方式。”《情怀》的作曲王文能告诉记者,《情怀》讲述的是革命时期爷爷奶奶的爱情故事。用童谣来开场,是希望能将观众带入老成都的情境中,拉近观众与舞台的距离。

这样的改变,让不少评委对《情怀》发出“过于歌舞化”的质疑。

“变还是不变?该怎么变?”评委对《情怀》的质疑引起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了曲艺界的讨论。李蓉的想法很坚定:“《情怀》还是沿用了传统扬琴的曲牌、音乐以及自打自唱的方式,我们对舞台表演所做的改变,是为了更能吸引观众。”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院长陈淳看来,传统曲艺坐唱的形式已经不太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了,应该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听觉、视觉等多方享受。“我们在创新的同时,并没有丢弃传统,原汁原味的传承我们也在坚持。”

四川省曲协会员吴飞则一连发表两篇评论说:“中国曲艺到了最危急的关头,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曲艺要生存,只有靠自身改革,靠自己适应社会的需要,才是万全之策。”

其实,做出这样探索的,不仅是四川。在本届牡丹奖决赛中,来自广东的平喉独唱《我爱小蛮腰》和琵琶弹唱《九天九夜》都融入了流行文化元素。“我们就是要试水,改变曲艺在舞台上单调的形象,把观众‘抢\’回来。”李蓉说。

要“抢”观众,首先就要“抢”舞台

如何“抢”回观众?这是摆在所有曲艺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李蓉说,把观众“抢”回来,不能只练内功。“获节目奖的作品就应该抢占舞台,应该拿来走市场。”

为了抢占舞台,任平的四川清音《中华医药》除了参加各种惠民演出之外,还主动前往位于成都工人文化宫的哈哈曲艺社进行演出;在成都市锦江区大慈寺社区,省曲协和省曲艺团建立了四川扬琴传习基地,每个周四固定上演扬琴曲目;在全省各地,省曲协与近20所中小学联姻,在学校中传习传统曲艺……

在牡丹奖评选中获奖的节目,也一直在各种舞台上争取露脸的机会。陈淳告诉记者,《情怀》这个节目自问世以来,每年在省内参加的各种演出不低于30场。

尽管如此,在李蓉看来,省内各地留给曲艺的舞台仍然太少。“梅花奖和牡丹奖同样都是业内最高奖,但是梅花奖广为人知,牡丹奖却只能在业内叫得响。这和我们的宣传、演出太少有很大关系。”李蓉说。

为优秀的曲艺人和节目搭建演出平台,扩大曲艺的影响力,要“抢”回观众,首先就要主动出击“抢”舞台。李蓉表示,今年省曲协首次举办了“花开的声音”首届四川省少儿曲艺大赛,为培养选拔青少年曲艺人才搭建了一个平台。目前,他们正和彭州市相关部门协商,打算借彭州每年5月份牡丹节的机会,举办“牡丹花开赛牡丹”的活动,聚集全国的牡丹奖得主,进行曲艺展演。“如果一切顺利,这个活动我们打算每年都进行,把它做成展现曲艺和中国曲艺牡丹奖得奖作品的平台。”

新闻推荐

无声世界 手语传递爱的温暖

聆听全省首届手语大赛三位决赛选手的心声——学手语、传关爱,让听障人士的世界更丰富;学手语、畅沟通,让我们的世界更精彩。今年3月,四川省启动了首届手语大赛活动,社会各界逾万人参加了手语培训,1...

彭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