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来自成都小企业创业基地的调查成都创业最难实施的项目

四川日报 2012-09-24 17:48 大字

——来自成都小企业创业基地的调查

成都创业,最难实施的项目是从事工业生产,尤其对于从作坊起步的小微企业来说,感触更深。

早在2003年,成都就实施企业向园区集中调迁,2010年市政府再次发文严禁在园区外新建工业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从集约发展的角度看,制造类小微企业入园乃是大势所趋。但这些萌芽状态的小微企业,能否迈过入园的门槛?工业园区对这些小微企业留下怎样的发展空间?

9月18日—19日,记者就制造类小微企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

□丁斌 本报记者 张守帅

建不建的“悖论”——

不得不“走进去”

搬迁,搬迁,过去的六年间,罗新华的企业就像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先后在东莞厚街镇、广州白云区和东莞虎门镇落脚。“没办法,租赁的农村厂房,稳定性差。”在经贸发达的珠三角,罗新华作坊式的电子电器小企业,如同沧海一粟。

去年底,他带着创业积累的近400万资金回到成都,试图大干一场。但他发现,在成都办厂已不是其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吃过租赁厂房的亏,第一想法肯定是找块地修厂房。”罗新华四处寻找投资地段,得到的结论却是400万只够个零头。工业项目投资进园区,在成都是不可动摇的产业布局原则。按照现有规定,成都有两条最基本的“入园”门槛:一是单笔出让土地不得少于20亩,二是投资强度一般每亩不得低于150万——仅这两条至少就要3000万元资金。

眼看着投资建厂无望,罗新华又想到去乡镇租赁厂房。但按照“2012年成都的工业集中度要达80%”的要求,要在园区外“点火”“冒烟”的企业几乎拿不到“准生证”。

“园区外不允许生产,进入园区又没实力,制造类小微企业的确面临生存‘悖论\’。”成都市经信委企业处处长刘晓勇说,最根本的是铺设低成本的入园路径,“没有种子的萌芽孕育,也就不会有土生土长的参天大树。”

“成都采取的一个办法是修园中园。官方的表述叫做‘小企业创业基地\’。”刘正全就是成都“园中园”之一、崇州力兴工业园的发起人。五年前,他与罗新华一样,是一家小型鞋模具厂的负责人,为了解决武侯区鞋业调迁带来的厂房搬迁难题,四处奔波。“小微企业虽然单个占地小,集中在一起不就大了。”他索性做起专门为小微企业租赁厂房的生意。

截至目前,成都认定的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28个,省级认定的小企业创业基地25个,省级示范小企业创业基地6个。

小微“相对论”——“小种子”更有未来

罗新华最终通过租赁解决了厂房问题。“每平方米10元,连同厂房、办公区总计2500平方米。”他向记者计算租赁入园的开支,购买设备花了220万元,第一次房租交了30万,剩下的基本够原料、工资、办公等日常开支,他的工人数量不少,多达80人。

“小微企业,其实不‘小\’。”刘晓勇说的后一个“小”,是指对社会的贡献。“之所以叫小微企业,是因为其从业人员数量、营业收入规模小,但这个群体在缴纳税收、提供就业方面,功不可没。”

四川省经信委曾做过一项统计。去年底,全省小企业创业基地内的7361家企业,吸纳就业超过91万人,总资产达到2104亿元。

彭州市敖平镇友谊村村民覃凤莲对小微企业的直观感受来自 “家纺车间”。她所在的小区,成为华茂家纺服装产业园的延伸,缝纫机架到家门口,她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

华茂产业园的兴起,源于成都对彭州的家纺服装产业定位。而荷花池搬迁的消息,也刺激存在转型需求的大量服装生产企业应声前来租赁或是购买厂房。预计到2015年,彭州家纺服装企业将集聚达2000家,家纺服装及其配套产业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税收30亿元。

力兴工业园园区董事长刘正全则琢磨着如何帮助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那样园区才能有着稳定的收益”。园区与崇州市政务中心合作,设立代办中心,涉及工商、财政、税收等事项时,园区企业实现“零距离”一站式办理。

此外,园区还与重庆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合作,对园区内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及时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目前,入驻企业累计实现生产总值18亿元,销售收入11.5亿元,实现入库税收收入近亿元。

“生死”三年期——“走出去”才是梦想

从深圳来到成都,意德电子科技公司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我们还活着。”公司相关负责人赵从磊调侃。这些年,他目睹了太多或是对手或是伙伴的小微企业的存亡。

据刘晓勇判断,一颗创业的 “种子”,如果经历了三年还未倒,基本就能进入茁壮成长阶段。

力兴工业园督导王鸿志颇为认同这个判断。园区成立至今,已有一批企业“消亡”般退出,最短的一个仅持续了不到8个月。“进入到规范的公司运营,没想到却‘垮杆\’了。”他分析,这类企业在入园前账目不规范,入园后规范运营,成本一下增高,往往变得入不敷出。

相比之下,回到成都的罗新华似乎顺风顺水。他的企业,从事酒类包装生产,订单供不应求,5个月内产值达240万元。

掌握技术核心、适应多变的市场,是罗新华和赵从磊们闯过创业初期“风浪”的一条重要经验。而下一步,罗新华的梦想仍然是“走出创业基地”,因为那就意味着创业成功,已有实力去买地建厂、扩大生产了。

为了提高小微企业的孵化“出栏率”,成都市在加强基地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创业辅导,将小企业创业基地认定、财政资金补助,同基地内服务机构数量和服务质量、效果挂钩,不断完善基地内社会化服务机构建设,为小企业提供信息、财务、融资、法律、市场等社会化服务。

截至2011年底,全市28家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共有194家服务机构入驻。2011年,毕业企业266家,培育上规企业121家。

罗新华为自己定了目标,5年内上6条生产线,产值达到2亿元,然后神采奕奕地再搬一次。

新闻推荐

中西部首个“中国家纺名城”花落彭州

本报讯(记者张守帅)汶川特大地震前,家纺产业在彭州市几乎为“零”,4年多时间后,这里形成了中西部首个“中国家纺名城”。日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彭州“中国家纺名城”称号。12月24日,彭州市向记者...

彭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