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无声世界 手语传递爱的温暖

四川日报 2012-11-28 17:21 大字

聆听全省首届手语大赛三位决赛选手的心声——

学手语、传关爱,让听障人士的世界更丰富;学手语、畅沟通,让我们的世界更精彩。

今年3月,四川省启动了首届手语大赛活动,社会各界逾万人参加了手语培训,10万余人参与手语活动,近千人参加了各地的手语比赛。11月27日,记者走近正在成都参加全省首届手语大赛决赛的三位选手,聆听她们在“无声世界”里,用手语传关爱、畅沟通的温情故事。

□本报记者 李丹

专业选手杨晓提:

从不后悔做了特教老师

“伸出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弯曲,这就是手语中‘爱\’的意思,也是本次手语大赛的LOGO。”专业组选手、已有8年特教经验、今年31岁的南充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杨晓提说,只要打出这个手语,听障人士就会感知到表示友好的信号。

杨晓提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本来是去南充市特殊教育学校排练舞蹈,结果成了学校的老师。半路出家,最难的是和学生的沟通。“那时候,因为不会手语,我随时都带着本子和笔,遇到问题,写写画画和同学们沟通。”经过一年多的高强度训练,杨晓提已能比较标准地做出各种手语动作,与同学们的交流没有了障碍。

在学校,她不仅是老师,还是大姐姐。孩子们生病时,第一时间会通知她。学校有200多名残疾学生,但只有30多位老师,师生比远远低于国家要求。杨晓提身兼数职,既是高中年级的班主任,也是校团委书记,还教了两个年级的语文、七八个班的地理和小学的舞蹈,天天高负荷运转。

“虽然工作的成就感不高,但感情上的成就感却远远大于教授正常孩子。”杨晓提说,从不后悔做了特教老师。

听障人士李佳娟:

手语溶解了心中的“冰山”

39岁的彭州市环保局文员李佳娟是聋人组的一名选手,她4岁时因发烧慢慢失去了听力。从那时开始,她的世界寂静无声,她从一个活泼的女孩变得越来越孤独,甚至不敢出门。8岁那年,父母把她送到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从那以后,笑脸又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李佳娟刚进特教学校时,打的是自然手语,没几个人能看懂,与人交流很困难。老师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个动作,教导她学习标准手语。还让她用手摸着老师的喉咙,感受发声时声带的震动,教她学习发音,并告诉她要勇敢、大声地发声。“学习手语让我受益匪浅,从此有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李佳娟用手语告诉记者。

在特教学校里,李佳娟还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大一年级的聋人丈夫,从相识相爱到结婚。现在,他们的女儿已经8岁,是个可爱的健听人。

李佳娟女儿5岁时,一次生病发高烧,虽然她飞快地翻着手势,嘴巴“啊啊”的发声,但医生还是懂不起她的意思。摸着女儿越来越烫的额头,担心自己的悲剧会在孩子身上重演,李佳娟急得要发狂了。“关键时候,医院找来了一个懂手语的导医,困难终于解决了。”李佳娟用手语告诉记者,“如果有更多的人学会手语,让听障人与正常人的沟通无障碍,那该多好啊。”

业余选手罗丹:

手语是我的第二语言

“90后”女孩罗丹是业余组选手,这个开朗的女孩是乐山师范学院特教专业的大四学生,用她的话说,是硬被调配到了特教专业,“为此,回家还向爸爸大哭了一场,说自己最多能撑一年,还是想去喜爱的幼教专业学习。”

让罗丹没想到的是,自己很快就爱上了特教,爱上了手语,爱上了残疾孩子。“学会手语我非常自豪,因为它是我的第二语言。”

罗丹上大学半年后,便和同学们成立了乐山师范学院手语协会,周末去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做志愿者。“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残疾孩子,他们是那么坚强、活泼,我的爱心一下就泛滥了。”回宿舍后,罗丹哭着打电话告诉爸爸,她不转专业了,因为喜欢上了特殊教育,爱上了学校里的残疾孩子们。

罗丹说,与残疾孩子相处,只要是最真诚的交流,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他们都会领悟;只要传递出了爱,孩子们就会回报给你最真挚的感情。“这是我做特殊教育最大的成就感。”

“毕业后想做特教老师或是手语翻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无障碍沟通。”罗丹心中有了奋斗的目标。

新闻推荐

物联网产业在成都科技金融面对面成都物联网成果转

物联网产业4月25日,在2013成都科技金融面对面·成都物联网成果转化专场项目对接会上,该市60多项企业需求和高校科研成果进行产学研联动。当天项目签约金额约700万元,共达成意向合作开发项目35个,合作...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