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民营剧团的突围

亳州新报 2011-12-19 17:25 大字

“到我这一代就三代了!”

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的演员正在为村民演出

“从东庄到西庄,要听还是拉魂腔。”12月15日,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团长张守先告诉记者,在皖北地区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谚语中的“拉魂腔”便是泗州戏,“老百姓都喜欢听泗州戏,只要戏台子搭好,锣鼓一响,人山人海啊,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演出420多场了!”

“我们这个剧团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我的爷爷张良勤带头成立起来的,后来在八十年代,由我的父亲张永提在县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式成立为一支艺术团体,到我这一代就三代了!”张守先介绍,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是与徽剧、庐剧、黄梅戏齐名的安徽省四大名剧之一,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刚劲泼辣的唱腔,明快活泼的节奏,唱响大江南北。

青年泗州戏剧团常年活跃在苏、鲁、豫、皖等地,每场观众都达数千人,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剧团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老百姓经常给剧团送去鲜花和锦旗。特别是该团的刘永芝、张小影、周刚等几位演员塑造的舞台形象,都在百姓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

剧团青年演员刘永芝,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2006年大赛中,以她那婉转悠扬、敞亮华美的唱腔,她那活泼自由、热情奔放的舞台表演征服了观众,她以泗州戏《回娘家》获得擂主,并赴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出,登上世界舞台,把泗州戏唱出国门。

“只要有需要,我们就演,只要观众喜欢,我们就演!”该剧团响应“三下乡”号召,经常“送戏下乡”,义务为老百姓演出了多场经典传统剧目,很多传统戏与时装戏都在省、市、县文艺调演中多次获大奖。

“即使只有一个观众,我也要唱!”

和大部分地方剧种一样,前些年的泗州戏——这个曾经让观众“失魂落魄”的“拉魂腔”也慢慢“失宠”,张守先的剧团也举步维艰。

“2000年那年,我的弟弟结婚了,在我们县里一中教书,他爱人也是教师,在我们村里很是受人羡慕,而我还在走村串乡的唱戏。我妻子劝我别唱了,出去打工或者做点生意都很挣钱啊!再唱下去不是更穷吗?”张守先回忆说。

那一夜,张守先翻来覆去没有睡着。

“挣不挣钱事小,不能失传事大。不能让戏班子在我的手里散了,不能让剧团到下一代失传了。即使只有一个观众我也要唱,不给钱也唱。”对泗州戏有着深厚感情的他向记者吐露了肺腑之言。

要生存就要创新!张守先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剧团发展的新路子。

“戏曲要想有生命力,就必然要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我天天都在想,怎样才能让唱出来的戏被观众喜欢,尤其是青年观众。”张守先说。

计生题材的《洞房之夜》、《自食其果》,民生题材的《村长赴宴》、《土地情》、《四个老太话民生》等一批具有现代元素的新戏脱颖而出。甚至在个别剧种上,引入舞蹈,强化肢体语言的叙事功能,将人物内在心绪物态化,增强视觉艺术魅力。开始“向审美时尚靠拢,向现代剧场逼近”。

自此,更坚定了张守先对剧团发展的信心,“传统节目不能失传,要整理,要唱下去”。

就这样,剧团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的精髓与艺术体系,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并重新整理了一百多场经典传统剧目,如《王三姐》、《休丁香》、《四告》、《白玉楼》、《拾棉花》等,把这些即将失传的经典剧目重新搬上舞台。

剧团终于从困境中走了出来,并在县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常年活跃在苏、鲁、豫、皖等地巡回演出,一年演出达400多场,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与欢迎。

“不演怎么对得起这些观众!”

2009年12月,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被评为安徽省“百佳剧团”。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日日夜夜的奔波挨冻,几万里的行程,上万场的演出,那一刻我流泪了,剧团能发展到今天不容易啊!”张守先感慨地说。

“有时候外出唱戏真的很苦,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和爷爷出去唱戏都是拉架子车,后来到了八十年代,我父亲买了一辆小四轮拖拉机,但是在一次演出回来的路上,父亲却因车祸不幸去世……从此后我就开始打理剧团。”张守先回忆说。

“搭舞台是剧团最困难的事儿,我们剧团没有工人,搭建舞台全靠演员自己,有时候行程几十公里到一个地方之后,就要搭建舞台,然后再上场演出,很多都是武戏还要对打,很累人。”张守先介绍,有一次,连夜赶往一个地方,当搭建好舞台后都已经天亮了,但是上午8点就要开戏,剧团里一个演员对张守先说:“团长,能不能别派我上场了,我太累了!”

“不上场怎么行,你看看台下几千名观众,他们天不亮就来了,不演怎么对得起这些观众!”

一场戏唱下来,这位演员嗓子唱哑了,下场的时候瘫倒了。“那时候,我心想,要是能有一辆流动舞台车该多好啊!”

涡阳县文化部门知道了剧团的实际情况后,多方争取,终于为剧团配发了一辆流动舞台车。“我们终于不再饱受奔波、搭建舞台之苦了,我们唱得也更带劲了!”

自从有了流动演出舞台车,解决了演出搭台的困难,增加了演出效益和收入。每到一个地方演出,流动舞台车一停,电钮一按,一个舞台就成了。流动舞台车开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人山人海,每场观看演出的群众不低于2000人。

“一曲拉魂腔,千里淮河浪。我们会一直唱下去!”张守先说。

新闻推荐

扎身麦田 奔向“千斤市”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亳州人,却为亳州农业发展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着,这位被称为“泥腿子教授”的老人所有的奔忙只为药都创建“千斤市”这个目...

涡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涡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