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发光的城 ◎宋卉
[摘要]◎宋卉
晚上,我们吃完饭从大飨堂出来,一脚踏上白布大街,有恍若隔世的感觉。老街幽深,石板路明亮如镜面,两旁古旧建筑静默,家家户户雕花的木门、木窗或开或关,诉说着故事。悬挂于屋檐下的一串串灯笼照着老街,照着打铜铺子、点心铺子、酱菜园子,照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的脸。灯下的一切似乎都在发光,神秘,幽寂,宛若梦境。
突然就想起,脚下这条街,周围纵横的巷,这一片明亮的世界,不就是我童年时遥望的城吗?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时,乡村的夜晚总是来得很早。鸟儿闭上嘴巴栖息在竹园,暮色把村子收进一个巨大的黑粗布包裹。孩子们什么都不管,在村头的打麦场上玩。东方遥远的天际有一片亮光渐渐明晰,像是有太阳将要从那里升起,但,毕竟太阳刚刚从西边落下去。我陷入遐思,那片亮光是什么?
直到有一年麦收,心中的疑团才有了答案。
那天后半夜,我们姐妹在熟睡中被母亲喊醒,麦子熟了,一场午收在即。磨好的镰刀整齐地码在藤条篮子里,竹园里的鸟儿发出稀疏、间断的低鸣,偶有布谷鸟“布谷布谷,豌豆饱鼓”的叫声响彻夜空,水鹳子不时地重复声调上扬的单音节。“水鹳子叫三声,不是雨就是风。”这是在催我们抓紧抢收。
我们走出村子,走向麦田。那片亮光赫然呈现在东边天际。我问母亲:“那片亮光是啥,那么亮?”
母亲告诉我,那是亳州城。城里家家户户都用电灯照明。城里有七十二条街三十六道巷,大街小巷都有路灯。城里还有霓虹灯,发出七彩的光,照得大楼、街道、路上的车辆都成彩色……
我怕黑,夜晚跟母亲在如豆的煤油灯下看书还好,倘若出门,常常被黑暗里的些微动静吓得魂飞魄散。想象着母亲描述的发光的亳州,城里的灯光,心里有无限向往:要是能住在彩色的、明亮的亳州城里,该有多幸福啊!
父亲早年去当兵,转业时选择留在了外地。婚后多年,母亲往返于那个遥远的繁华城市和这个偏僻的村庄之间。她是见识过城市光亮的人,她坚定地认为,子女必须与她不同——不能像邻家孩子一样从小文盲,少年成婚,终生蹉跎;不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一辈子。她的孩子要读书考学,到城市里工作、生活。于是,她带头努力,没日没夜种地、教书、养育孩子、进修师范。在无限疲累的农事劳作之余,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她读书学习,也带我们读书学习。
后来,母亲通过考试从耕读教师转成了公办教师。她把我们姐弟送出村庄,送到集镇上学,送到城市读书,有了工作,成了吃公家饭的人。
我的工作经历是曲折的,先是被分配到镇政府工作。在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又被分流,只好努力复习高中课程,参加转岗考试,以全区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了教师队伍。几年之后,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区学校教师缺编,我又通过考试从农村选调进城区小学任教。平时努力教学,业余读书写稿,参加社会活动,兼职进修学校讲师,成了安居乐业的“城里人”。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我不断努力着、奋斗着,在忙碌中收获着幸福和满足。
此时,老街沐浴在灯光里,城市沐浴在灯光里。我在如昼的夜晚,在明亮的老街,在这座发光的城市里驻足,心想: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发出自己的光芒,朝着梦想去奋斗,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园也就会变得更加亮堂,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亳州市谯城区被列入省级智慧养老建设试点,计划在三个街道开展先期试点本报讯扎实做好社保兜底脱贫、社会救助等各项民生保...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