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祖国强盛 保持善良本心
刘华军查看准备寄出的白附子样品王军和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教授合影唐超正在接诊
作为一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如一个遥远的梦,既模糊又零碎。他们心灵深处充满着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对旧社会的无比痛恨。他们是一群出生在动荡年代里、成长在时代转折点上的幸运的人;他们是一群被现代社会称为“承上启下”,被现在家庭称为“扶老携幼”的中年人;他们是一群永远忘不了儿时的情怀,永远追求自由,永远长不大的人;他们是一群爱快乐、爱生活的六十年代出生的人。
刘华军传统中药登上世界舞台
1988年,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背着一包药材,在路边拦着沿路的大货车,坐在后面的车厢里,颠簸几天几夜,从亳州一路到浙江。将家乡的中药白芍在异地售卖,赚了人生第一笔财富——180元钱。
在那个发电报都要到邮局排队的年代,亳州市四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华军怎么也想象不到,如今家乡的中药材能足不出户,通过物流和网上交流,就轻易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
“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吹进内地,好的政策鼓舞了很多人下海经商,我就是其中之一。”刘华军介绍,1988年他辞掉当时的“铁饭碗”开始经营药材生意。在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当时,为了将中药材推销出去,每次出门他都要背上一大袋药,拿着牌子站在国道旁拦下过往的运货车。或者辗转乘坐绿皮火车,经过颠簸才能到达地点。
就这样,刘华军开始了半是经商、半是摸索的药商生活。经过几年的摸索,他彻底摸清了市场规律,积累了中药材行业的丰富经验。他也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兜售自家药材,而是开始大批量批售,并成立了自己的药业公司,有针对性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这得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啊,为药商们开设了统一经营销售的老药行,还出台了各种扶植政策,鼓励我们药商的发展。”刘华军说,中医文化在全国的推广和政府的扶植,对他的事业有了极大的帮助。也让他从简单的药材供货商变成致力于发展中药材、中药饮片事业的个体户,虽也经历了挫折,但仍一直大步向前。
刘华军讲诚信、重信誉,在药商中有很高的声誉。2003年非典时期,中药材价格疯长,一天一个价,他与苏州雷允上药业公司签订的药材,价格也涨了几倍,但他还是按照协议上的价格供货,少赚了几百万元。
2016年3月,他与上海华宇药业有限公司签订了10吨野菊花的供货合同。到产地收购时,野菊花价格猛涨。家人和朋友都劝他不要做这笔赔本的生意,但他还是按合同给药厂发了货。
“我算是亲眼见证了祖国几十年来的飞速发展,但无论怎么发展,中国人诚信善良的本质从未远离。”刘华军说,如今便捷的手机、网络、物流等,更是为药商们提供了经营的便利,也让中药开始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登上世界的舞台。
王军见证时代发展的跳动语言
音乐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是见证时代发展的跳动语言。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市文联副主席、市音乐舞蹈家协会会长王军看来,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人民、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真情,新中国成立以来,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见证了不同时代的发展。
“新中国刚成立时,50年代最受欢迎的就是《东方红》了,那个时候几乎是人人传唱。”王军说,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家国情怀深入人心,在艰苦奋斗的岁月里,毛主席成为人民心中的寄托。而歌唱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成了大家最为快乐的生活方式,这其中寄托着老百姓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六七十年代,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地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闪闪红星》《我的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一首首充满力量的歌曲也应运而生。“从《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中就能感受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丰收的喜悦也是涌动在每一个人心头。”王军说,那个时代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片光明,生活无限美好。
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各种新潮思想开始融于交锋,音乐作品也更加丰富多彩。从八十年代早期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到红遍大江南北的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流行歌曲也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发芽”,开始了流行乐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世情形。
进入九十年代后,成熟的音乐作品越来越多,大家对幸福的感觉也愈加强烈,音乐的发展也如同人们的生活变得色彩缤纷。“进入新世纪后,大家更加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生活也日益丰富,物质和精神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王军表示,在那个时代大家的爱国情怀更加深厚,深深与祖国发展融为一体。
“从现在广为传唱的《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就能看出,当今的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我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祖国充满了自豪感。”王军说,每一首歌,背后都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齐心建设共和国的辉煌历史。通过经典的旋律,回顾我们伟大的祖国成长的历程,激起身为祖国儿女强大的自豪感。
唐超见证医疗事业飞速发展
1989年,唐超响应党的号召,到原亳州市十九里卫生院工作。作为该院建院以来的第一位大学生,唐超不负众望,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农村患者服务。初到卫生院时,工作人员并不多,来看病的人也不多。
“那个时候医疗设施简陋,医生看病主要靠三大件: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压根就没有先进的检查设备,很多病都是靠医生的经验积累。”唐超说,当时没有新农合等医保制度,条件好的可以去上级医院,家里条件不好的就耗着。在卫生院工作期间,唐超不断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着乡镇卫生院的诊治技能。
1995年4月,唐超开始担任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成为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刚到医院工作的时候,医院只有十几个科室,X光机、B超都属于比较先进的设备了。”唐超说,虽然当时医疗水平和现在无法相比,但相对于七八十年代来说,医疗发展已经在快速进步了。
2009年12月,唐超受命组建呼吸内科。唐超克服专科医生、护士严重匮乏的困难,积极筹备,艰苦努力,于2010年1月正式收治病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科室力量不断壮大。2012年以来,唐超带领科室以创建三甲医院、创建市级重点学科为契机,坚持走科技兴医之路,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几年来,引进开展新技术项目30余项,成功救治了大量危重疑难病例。
让唐超更为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从看不起病到可以放心看病。为了减轻农民看病的经济负担,2002年10月,我国提出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正式确立新农合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
“现在我们医院是三甲医院,不仅引进了各种先进的设备,还有高学历的专家、医生。并与大城市的医院进行互联、互通,让病人可以基本做到大病不出门。”唐超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医疗水平,在软硬件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医疗事业也会在未来的岁月里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
(记者李锦文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谯城区发改委在与谯城区粮食局合并后,经区直工委批准撤销原谯城区粮食局总支,并对原谯城区粮食局总支所属5个支...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