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患频发贫困村 稻香鱼跃变水乡
本报讯以前一亩田可以收入一千多元,如今可以收入五千元!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实施稻虾共作,不仅让水患变成了水利,而且该村把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正变身为皖北水乡。
8月20日,记者走进薛庙村,看到处处是水塘,塘里荷叶亭亭如盖,挤挤挨挨摇曳舞动着,零星还能看到开着的荷花,典型的水乡景象。
过去的薛庙村可不是这样,因为地势低洼、水患频繁,薛庙村则是立仓镇“有名”的贫困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8户209人,贫困户发生率为4.35%。但2016年,薛庙村就实现了村出列。
这与该村实施的虾稻共作模式密不可分。据了解,薛庙村有耕地近万亩,经过“旱改水”,水田的比例占到了80%,不但变害为利,而且从2016年起,该村大力打造稻虾共作基地,发展稻虾连作产业,实现了“一季双收”“一水两用”。该村还鼓励种植大户流转土地,聘用贫困户进行田管,让贫困户家门口就能就业。同时,该村还立足于打好生态牌,做活水文章,通过“旅游+N”模式带动和帮助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连续四届立仓镇荷花龙虾节在该村举办,如今已经初步形成以莲藕种植+优质稻米+水产养殖+立体养殖+假日休闲旅游经济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去年,薛庙村还被评为市级旅游示范村。
据薛庙村村主任张军介绍,通过发展稻虾共作、莲藕种植等产业,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8000元左右,村集体收入23.86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304元。
“我们计划在今年实现稻虾产业全覆盖。”张军表示,村里还鼓励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充分发展特色农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69岁的薛庙村村民薛平文本人腿脚不方便,妻子患脑血栓,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6年光荣脱贫。本来在稻虾共作基地打工的薛平文突然“不安分”起来,凭借打工时学到的技术,他一边在基地打工,一边在自家的10亩稻田养上了小龙虾,当年稻和虾在一起就收入五六万元。
薛平文的第二茬龙虾将在9月份上市。“还能赶上中秋节,卖个好价钱。现在我都一把年纪了,刚过上了好日子,必须好好干,不能凑合凑合就算了。”薛平文笑着说。
(记者蒋加磊)
新闻推荐
“亳州好人”李灯虎李灯虎出生在蒙城县楚村镇的一个农民家庭,18岁就外出打零工。经过多年打拼,掌握了生猪养殖技术,并于2014...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