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江城“瓷娃娃”的痛与爱

芜湖日报 2015-04-14 01:48 大字

□本报记者 汪维明 潘晔

他常被人唤作“瓷娃娃”,因为一次摔跤、一个翻身,就有可能引发骨折。

他的病学名叫成骨不全症,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三。

来芜湖的5年里,他既承受着来自身体的痛楚,又感受着来自身边、学校的关爱。

脆弱的“瓷娃娃”,渴望拥有坚强的人生。

来之不易的求学

5年前,马塘小学平山分校来了一位特殊的插班生。这位插班生名叫梁建雨,比同班同学的平均年龄要大2岁。开学那天,父亲推着他的轮椅,小心翼翼地将他挪到书桌前。望着崭新的书包和书本,他感到由衷的开心。

上学,对别人来说轻而易举。但于他而言,却是来之不易。梁建雨的老家来自亳州市蒙城县,家里还有一个小他2岁的弟弟。在老家时,因为身体情况特殊,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他。每次听到同龄小伙伴已经上学的消息,小建雨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

梁建雨10岁那年,兄弟俩跟随务工的父母从蒙城辗转来到芜湖。弟弟则顺利进入马塘小学平山分校上学。望着弟弟每天背着书包赶往学校的身影,他再也抑制不了那份求学的渴望。“我要上学。”每次面对父母,梁建雨总要重复这句话。

自己是外来务工人员,儿子又是特殊情况,他能上得了学吗?怀着忐忑的心情,父母来到马塘小学平山分校为大儿子入学报名。听完了相关情况的介绍,校方同意让梁建雨插班入学。“我们不能扼杀孩子求知的欲望,而且应该公平对待外来务工子女。”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强不息的“学霸”

自那时起,梁建雨的父亲每天一大早推着轮椅把他送到学校,并留下来陪读。他大部分时候坐在轮椅上,就连上下楼、上厕所时,都得父亲小心翼翼地跟着他、抱着他,否则就容易发生骨折。

转眼间,小建雨已经在芜湖生活了5年。如今的他,已经成了班里的“学霸”。“这次考试,他总分全校第二。”班里的史老师告诉记者,梁建雨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老师们眼中,梁建雨是个自强不息的孩子。“他在学习上十分自觉,也很刻苦。”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而且他性格也很积极、独立,从不主动要求别人提供帮助。

梁建雨的今天,离不开来自身边和学校的关爱。2013年,他的父亲遭遇车祸,母亲又忙于照顾父亲,小建雨的上学、行动成了很大的问题。为了不让他耽误功课,隔壁的邻居成为“临时父母”,每天定时送他上学、放学。在学校时,每当他需要上厕所、活动时,同班同学总是争先恐后地帮助他。“班上的同学没有一个人歧视他,都对他很热心。”史老师说。

老师们也对这位“瓷娃娃”格外关注。史老师是数学老师,部分课程需要用到多媒体。但是多媒体教室在3楼,每次上多媒体课时梁建雨只能一个人在班里自习。为了照顾梁建雨,史老师尽可能地减少多媒体使用次数。如果必须使用多媒体,史老师就在课后为梁建雨单独补习。

“瓷娃娃”的未来

“瓷娃娃”梁建雨仍然需要来自全社会的关爱。

他的家境并不富裕。据梁建雨的教导主任回忆,第一次家访时,家里的情形让人有些吃惊:一个四口蜗居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房子里只有一张床,全家的午饭就是一锅大白菜。

为了让梁建雨尽早康复,一家人几乎花光了积蓄。父亲不得不选择一份更加辛苦的工作,每天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回家,很难有时间照顾他。最近,梁建雨的母亲又因事回到老家,接送他上学、放学的工作只能由隔壁邻居和父亲的同乡暂时代劳。

“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爱心团体来帮助小建雨。”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瓷娃娃”的发病率很低,很多人并不了解;另一方面,学校位置相对偏僻,交通较为不便。

亟待改善的硬件环境,让“瓷娃娃”的生活更加不容乐观。从学校到弋江南路,需要步行1.2公里,沿途多为羊肠小道,鲜有车辆来往。学生们大多步行上学,中午就在学校休息。“学校没有食堂,每天中午只能买点包子、炒面对付一下。”梁建雨的弟弟说。

对于梁建雨来说,他只想做个普通的孩子,和小伙伴在阳光下嬉笑打闹。如果您愿意为他献出一份爱心,请拨打本报“党报热线”0553-3835005与本报记者联系。

新闻推荐

两个月航拍《合肥超级全景》

——“裸婚创客”杨伟涛的100个昼夜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