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地多力量大” 一位种粮大户大旱之年的丰收历程 □本报记者 汪玉琼 文/图

亳州新报 2011-06-07 17:41 大字

付洪诚的妻子郑永芳看着归仓的小麦喜笑颜开将收获的小麦用传送带运往粮仓合作社的旋播机正在抢种玉米

“亩产1050.4斤,比去年少了一些,但在大旱之年能有这样喜人的收成,真不容易!”6月4日下午,看着粮仓内堆得像金山似的小麦,蒙城富豪优质粮棉发展合作社负责人付洪诚夫妇笑得特别开心。

两千多亩小麦,从开镰到归仓,他们用了一天;但从播种到成熟,他们小心翼翼地守护了5个月。

天气恶劣 收成不错

两千多亩土地,几百万元的投入,去冬今春60年一遇的大旱,让蒙城县王集村种粮大户付洪诚着实捏了一把汗。

6月3日一大早,付洪诚夫妇就来到黄澄澄的小麦地里,守望着一辆接着一辆的收割机收获他们的劳动成果。到下午,夫妻俩核算了收割亩数,将小麦过了地磅,计算出平均亩产数。“1050.4斤”,这让夫妻二人心中悬着的石头落了地。

“算不算丰收?”“算!”付洪诚自信地说,“在小麦种下之后的5个月中,仅有两场有效降雨,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今年每亩只比去年少收十来斤,可以说是很不错的收成了。”

“最近一直在看老天爷的脸色,生怕他翻脸,在不该下雨的时候下。”付洪诚说,所以他们一家最近几天特别紧张,天气预报成为他们重点关注的对象。直到6月3日,两千多亩小麦全部抢收归仓后,一家人才松了一口气。

“地多力量大”

两千多亩土地能否丰收,不但关系着自己几百万元的投入,还涉及周边三个乡镇、几百户村民的切身利益。 如何在大旱之年赢得丰收?付洪诚向记者讲述了合作社规模种植的优势和他们的付出。

“40亩地一口井,12台喷灌机日夜投入使用,由于小麦连片,喷灌效率大大提高。”付洪诚说,去年11月底无降雨,他们用半个月时间浇灌了两千多亩地;春节后3月份前后,小麦返青时再次出现干旱,合作社立刻全力浇灌抗旱。由于浇灌及时,小麦长势非常好,这也是小麦取得丰收的重要原因。

规模种植因为耕地多,农资需要量大,因此有条件向生产厂家和经销商直接购买或批量购入化肥和农药,这样在价格上可以优惠不少。付洪诚算了一笔账,去年一亩小麦仅化肥一项就能节省20元左右,连其他农资、播种、收割费用一起,每亩地可以节省约130元,而两千多亩地就可以节省近30万元。

春节前后要锄草,小麦返青时节要追肥,5月之后要“一喷三防”……每一个麦田里的细节都在付洪诚的大脑中保存着。但合作社为了确保小麦产量,还是专门邀请了技术人员在生产中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根据小麦生长期、土壤肥力、病虫害发生情况,适时施肥、施药。

“地多力量大。”付洪诚说,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经营是保证有效抗旱和科学田管的前提,这也是他们今年能够获得丰收的关键因素。

“今年我的地都交给你种”

“哥,今年我的地都交给你种。”王集乡石山村的杨峰跳下三轮车,直奔付洪诚的屋内。

“以前流转了一部分土地出去,但没舍得全部交出去,今年自己种的16亩小麦亩产只有600斤,除去投入的农资款4千多元块,只能剩4千多。”杨峰说,即使一亩地租金只有4百元,他的16亩地也能确保有6千多元的收入,还能省下往返打工地南京和家乡的路费。

随后而来的赵刚也是石山村村民,他在蒙城县城内找了份工作,虽然离家仅有10余里路,但他也有了流转全部土地的想法,“10多亩地,每亩才产600多斤,剩不了几个钱,浪费了那么好的土地,还不如每年拿些土地租金,这样我也能专心在城里工作”。

与杨峰、赵刚相比,正在合作社干活的王翠云今年因为入股合作社多赚了不少钱。“土地入股,小麦产量有了保障,而且这些良种的市场价要比普通小麦价格每斤高出一毛钱。”王翠云说,她家今年14亩地多收入了4千块左右,而且她平时在合作社干些零活,还能赚钱补贴家用。

今年麦收前后,不断有村民主动找到付洪诚,要求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这与前两年付洪诚为流转土地而焦头烂额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形式已经得到大家认同”。

6月4日,当其他农户还在等着播种的时候,合作社的旋播机已经开到地里,一边直接将小麦秸秆还田,一边播种玉米。目前,付洪诚拥有数台旋播机、收割机和其他农业机械,“原来几周时间才能干完的活,几个小时就能搞定,省时又省力。”对于今后规模化种植的路,付洪诚说,“我们才刚刚起步,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新闻推荐

百名民警赛纪律知识

近日,蒙城县公安局举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知识竞赛。来自县局各派出所、交警等36个代表队108名民警参加。通过必答、抢答、猜词、风险题四个环节的激烈角...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