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民工郑怀喜的“拆旧”生活

滁州日报 2011-03-25 13:40 大字

[摘要] 农民工郑怀喜的“拆旧”生活

·农民工郑怀喜见人开口笑,逢人就递烟,整天乐呵呵。

·“大滁城”建设发展,为数千农民工提供了广阔就业门路、挣钱的机会。同时像郑怀喜这样的农民工也为“大滁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61岁的农民工郑怀喜融入“大滁城”旧城改造建设头尾已经两年了。在滁州数千名的“拆旧”队伍中是极为普通的一位。他老家在牛群曾经当过县长的那个蒙城县板桥镇桃园村,妻子侯正芳跟随他转战南北,是个勤劳能干,干活比男人还强的女人。夫妻俩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已出嫁,小女儿在南京打工,小儿子郑运伟16岁,初中一年级就辍学了,跟着父亲干起拆旧建筑的活,但总不安心,喜欢电脑爱上网,年轻活泼,不喜欢在农村,向往城市生活。他并不喜爱父亲这一行。如今老郑家乡还有15亩地,每年种的麦子、黄豆、玉米靠天收,也有一笔不小的收入,温饱有余。

近日,记者在滁州琅琊古道三里亭沿路的棚户拆迁区见到了忙碌的老郑。三口人住在两间搭起的窝棚里,每天起早贪黑的干活,拆旧房屋。他们常年离开家乡,生活的艰辛,住窝棚的滋味可想而知。但老郑一家却很乐观,知足常乐。他告诉我在滁州已拆除了一万多平方米的旧房。在“拆迁”部落里他也算个名角儿,身体硬朗,是有经验有能力的工头。他干这一行,是从十年前开始的。当年在江苏苏北等地,那时没经验,连续失败,亏了本,歇了几年。近两年听说滁州大建设,他又重操旧业,领着妻儿扎营滁城,他干事认真,人也老实,所以接的活很多,滁城的东西南北拆迁旧房活儿,都留下他的足迹,拆到哪里就在哪里安营落户。他说,像这活,不是谁都愿意干,过去的200多万平方米拆迁工程中,滁州本地人极少,数千人的拆迁队伍全都是淮北、涡阳、蒙城的农民工。因干这活风险性大,弄不好随时有被砸伤砸死的危险。老郑一家近两年来先后拆除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拆下来的门窗家具,有时也能卖个好价钱,旧砖平均两角钱一块,卖给农村人,收入还可以,比在家里种田收入高多了,就是人辛苦点,挣的是血汗钱。常常过的是风餐露宿、缺水缺电的漂泊生活。老郑的幸福愿望是“知足常乐,感恩社会。”他拼命挣钱好让儿子去上职校学个技术手艺,在城里谋生,成家立业。夫妻俩再干上几年,就可以回老家农村务农养老。

走进老郑,我们看到社会底层的百姓生活,农民工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融入城市,为城市建设服务,默默辛劳。城市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了舞台,挣钱的机会;同时他们的汗水也为城市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农民工从农村走来,融入我们共同的城市生活,推动着城市的明天发展。他们是伟大的建设者、劳动者,也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关注……

图/文

本报记者汪强

·儿子郑运伟,胸怀大志,心有梦想。

·郑怀喜和儿子在拆旧工地上寻“宝”。

·郑怀喜在自己承包的“拆旧”工地上辛勤劳动。

·老郑识几个字,经常喜欢看报纸,得知党和政府特别关照农民工,夫妻俩无比高兴。

·妻子侯正芳已成为老郑的得力助手,干起活来一个顶俩。

镜像

图文说事

·这么好的镜子成了废品,在滁州只卖30元钱,太便宜了,儿子准备拉回家乡送给乡亲们。

·夫妻俩常年居住在窝棚里。劳累一天后,打开200元买下的电视机,喝上一杯啤酒,解解疲劳,生活得有滋有味。

·夫妻俩把拆下的废品卖给收购小商贩。

·妻子在用废品堆里捡到的照相机为老郑拍照片,开心取乐。

·起早贪黑的忙碌,有时卖出的废品能赚几百元钱,夫妻俩高兴极了。

新闻推荐

芜合高速两车追尾一人遇难

本报讯 近日下午1时40分,安徽蒙城县驾驶员钱某,驾驶大货车装载百货由浙江温州往合肥方向行驶,行至芜合高速上行线50KM+900M处,不慎追尾撞到六安市驾驶员吴某驾驶的大货...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