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悄悄来敲门
村民袁汝家带着猪肉和酒来探望老人们。
一封朴实的致谢信
老人们在敬老院里晒着太阳,聊着天。
在利辛县阚疃镇袁新村,有一个居住着38位五保老人的敬老院。虽说这里的老人都没有亲人,但他们并不孤独。因为在袁新村,有着一群充满爱心的村民,他们以年轻人居多,只要一有空,他们就会买些肉和蔬菜,或者带着生活用品问候阚疃敬老院里的老人们,给他们带去关怀和温暖。
袁维芝决定写一封感谢信——快要过春节了,就在几天前,村里的袁汝龙和袁汝家兄弟俩刚往敬老院里送来了30多斤猪肉和两箱酒。
袁维芝今年65岁了,是袁新村的原支部书记。从五年前阚疃敬老院开始投入使用,他就卸任村支书到这里当院长。对袁维芝来说,从村书记过渡到养老院的院长,最大的改变是,原来有不满意不顺心的地方还可以发发脾气,但现在到了这里,一定得对老人们态度好,不管他们犯了什么错。“就算他们大小便失禁拉了一裤裆,你也得亲自去给他们擦干净。”
五年前,第一位爱心村民踏进这个小院子,送来一些食物。此后,往敬老院一趟趟地跑已经成了袁新村村民习以为常的事情。袁维芝认为,正是因为他们的帮助,提高了这里的老人的生活水平,也为这个敬老院增添了一份热闹的氛围,与此同时,老人们也不再那么孤独寂寞。
2010年春节前夕,袁维芝用了一张大红纸,黑色的毛笔字书写了第一封感谢信,张贴在袁新村的村委会门口。有人认为,张贴感谢信的做法是否过于高调?袁维芝解释,敬老院里的人各个方面能力都有限,只能用书写感谢信这种形式来表达感激之情。
一片温暖来自爱心
11月26日下午,记者造访了阚疃敬老院,刚刚走到门口,就碰到袁维芝骑着一辆三轮车拉着一名老人,正准备去卫生院看病,两个人乐呵呵地一路上有说有笑。
走进大院,两旁墙上的小黑板上写着财务收支一览、食谱、值班表、好人好事等内容。此时,几名老人正坐在院子的长凳上晒着太阳聊着天,还有两三位老人坐在院子的角落里闭目养神。
今年80岁的吕怀顺从建院伊始就一直在这里生活。在这里,他被分配到生产组,每天负责买菜、挑菜的工作。然而,买菜看似简单,但其实是个很复杂的活儿,要经过验收、开票、签字等步骤。
“可一有好心村民来送吃的,就不用我们这么麻烦了呀!”吕怀顺说,经常有人来送蔬菜、肉类等食物,实际上能为敬老院节省一些开支,同时也让他们觉得心里暖暖的。
一提到村民们的善举,正在阳光下闲聊的老人立刻来了精神。一位名叫袁会的老人仍然很清楚地记得,很早之前,敬老院里没有健身器材,同村的村民郑怀良自掏腰包花了三万元为他们添置了健身设施。不仅仅是这一次善举,老人们说,之后郑怀良还经常出钱给老人们买衣服,完善院内公共设施。
“老怀真是个好人啊!有次他来到福利院看我们,甚至都有老人要给他下跪感谢呢。”袁会说。
一切都是应该做的
今年3月份,28岁的袁兆友送来了200元的猪肉,10月份又买了300元羊肉送来,就在前几天,他又与几位好朋友买了1000多元的猪肉、羊肉、鸡蛋及日用品送到了老人们的手里;袁同刚,本月23日,送来了200元的猪肉;22岁的郑甚愚,今年7月份给老人们送来了500多元的西瓜水果;小峰子、涛涛也是村里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俩在上周共同买了600多元的酒肉送到了敬老院……
袁维芝将每一位爱心村民送来的东西都详细地记录在了笔记本当中,他粗略地算了笔帐,从今年年初开始到11月下旬,收到的各种食品、物品、善款加在一起折合人民币大约5000余元。“来奉献爱心的村民并不是都很富裕,哪怕他给了我们一杯水,我们也要记住他们的好。”
在袁新村的村委会门口,张贴着11月21日袁维芝刚刚写的一封感谢信。信上记录着近期探访敬老院的村民的姓名、他们带来的东西,以及对他们的祝福。红纸黑字的信在映照着这个充满温情的村子。
记者试图联系村子里的爱心村民,但所以人都表示,只是给老人们买点吃的用的,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在记者将要离开时,巧遇了前几天刚刚往敬老院里送过猪肉的袁同刚。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笑着说了一句简短又实在的话:大家都伸伸手,不就都好了吗?
(记者 刘心珠 通讯员 何彩云)
新闻推荐
杨维付抚摸心爱的猴子。杨维付经常扛着他驯的猴子外出演出。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利辛猴戏,1950年前后较为兴盛,当时耍猴艺人数以千计。他们三三两两结伴成行,耍猴谋...
利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