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教育优先,在发展中奠基未来 □孟龙 张伟亚

亳州新报 2011-09-14 00:55 大字

一所所设备一流的学校,一个个躬耕不止的园丁,从入学难、班容量大,到适龄儿童按时入学、标准班授课……

发展教育,就是奠基未来。五年来,伴随时代的节拍,踩着皖北崛起的鼓点,亳州教育正和谐起舞、悄然发力,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发展期。

改善硬件成“首要”

整洁的校园小路,蔚然成荫的绿树,恢弘大气的教学楼,干净明亮的教室。一丝清风,一缕清香,天高气爽中是一群群意气风发的学子的笑脸。如今在亳州市城乡,校园已经成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五年来,全市上下每一所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2007年,市、区两级共投入近千万元扩建了第四、第七、第八中学,新建校舍面积1.4万平方米,可扩容八千多名学生入学;新建了第九中学。

2009年,全市共有280所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进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目标任务。目前,全市总投资18310.69万元,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310所;在“改善城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方面,新建校舍3.3929万平方米,保障了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到大体相当的义务教育。

教育优质资源的配置何止是城区,持久不息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高潮更加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抓教育、办教育的决心和氛围。从2006年起,全市全方位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危房改造统筹实施。目前,全市共建设寄宿制项目学校69个,投入项目资金3946万元。

让每个孩子都能读好书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保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平等教育的机会,这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亳州的客观要求。

为促进城乡、城区教育均衡发展,亳州市扎实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总投资4600多万元,规划建设1910个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已基本覆盖农村中小学;不断扩充城区公办教育资源,逐步解决城区择校问题,化解择校矛盾。

此外,亳州市还着力推进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仅在2009年就交流教师7561人,促进了学校人力资源配置;坚持公办义务教育就近划片免试入学制度,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选拔性考试,促进各校生源的相对均衡;广泛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鼓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将省示范高中统招生65%的指标分配到各初级中学,从招生政策上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让均衡教育走进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孩子沐浴在均衡教育的阳光中。

“办人民之满意教育”

“办人民之满意教育”,不只是口号和承诺,而是真真切切的行动和践诺。按照国家、省有关部署,全市上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努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7年以来,积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施,全市有81.1万多名学生受益。2008年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并及时拨付;全市所有农村、县镇学生70.64万人享受到免费教科书,9561名贫困生受到补助。2009年共拨付义务教育保障经费3.4亿元。

“办人民之满意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2006年,利辛县“两基”达标后,教育工作的中心迅速转向抓高中发展和强化教育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2007年,全市普通高考本科达线1.2475万人,比2006年增长18.92%。2009年有1.2633万名考生本科达线(不含少年班)。2010年,全市高考本科达线1.4万余人,比2008年增加近2000人,增幅为12.74%。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五年突破万人大关。

让所有学生受到优质的教育,是全社会的愿望。亳州市正是从这一立足点出发,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破解了一道又一道难题,才使得亳州的教育事业发生着“脱胎换骨”的深刻变革。民生之本,教育为先。我们相信,在皖北教育崛起的交响乐中,今后五年的亳州教育,必将弹奏出旋律优美且感人肺腑的时代乐章。

新闻推荐

利辛盲人 有了自己的“家”

本报讯(侯伟伟)10月15日,利辛县残联召开盲人协会成立大会,来自全县的近20名盲人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讨论了《利辛县盲人协会章程》,并选举产生了协会领导。会议要求协会要强...

利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辛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