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沼气工程“点燃”农家新生活

亳州新报 2010-02-04 04:16 大字

在利辛县大李集镇永红村村民李连云的印象中,过去她每到做饭时都要经受烟熏火燎,家里喂些猪、兔子弄得满院都是臭味。自从家里建起了沼气池之后,这样的状况就一去不复返了。

日前,记者在李连云家中看到,院墙外面的地下是沼气池,池子上面建着猪圈和厕所,粪便经水冲进入沼气池,既没有臭味又不滋生蚊蝇。沼气池产生的沼气通过管道引入厨房,打开沼气灶的阀门,蓝色的火苗欢快地跳动起来,很快就把一壶水烧开了。

“有了沼气,烧水、做饭省煤不说,家里也卫生了,真的很好使!”李连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家有8口人,每个月得用一罐液化气,一年下来得花1000多元,为了省钱,她经常烧柴做饭,饱受烟熏火燎。自从用上沼气,她再也不用烧柴做饭了,此外,沼渣、沼液还是很好的有机肥,施用于农田还能节省一笔开支。

亳州市,像李连云家一样使用上沼气的农户2009年一年就新增了3000多户。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得到了国家专项资金的扶持,投资2000多元的沼气池,农民只需要自己出400元就可以了。2009年,全市共建设沼气池3070口,乡村沼气服务网点22个,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1处。

建好更要服务好。为了让农民更好地使用沼气,2009年亳州市加强了沼气服务体系的建设,新设立22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配备了专门的抽渣车、检测设备、维修工具和沼气配件,许多村还成立了农村沼气协会。在这些服务网点覆盖范围内,实现了小修不出村、大修不出镇,解除了农户使用沼气的后顾之忧。

在这项民生工程的实施中,2009年全市没有发生一例农民投诉案件。农村沼气民生工程的实施,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清洁能源,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同时,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增强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促进了农业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朱明光)

新闻推荐

爱心涌向困难家庭

本报讯(记者 殷艳萍)本报前不久报道了在利辛县阚疃镇三里王庄,村民韩丽为救丈夫王磊一命,毅然决定捐肾给王磊的感人事迹,其家遇到的困境也牵动着不少人的心。2月26日早晨,天气乍暖还...

利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辛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