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人,春节你们过得好吗?
春节期间,一位单身老人在自己的住房前用竹筢搂柴火
2月15日,大年初二中午。
谯城区牛集镇的张大娘站在自家低矮的房前,不时向远处张望,期盼她的儿女能回到自己的身边。这时,一辆电动三轮车载着一家老小从她身边走过。
“老刘家的闺女来走娘家了,这回他家热闹了!”张大娘自言自语着,转身回到屋里,坐在软床上,孑然一人。
张大娘60多岁,有三个儿子。早些年一大家子人在一起,虽不富裕,但也其乐融融。后来,三个儿子都出去打工了,孙子们也都出去读书或者打工,这座院子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喧闹,老两口相依为命。五年前,老伴得病去世了,只剩下张大娘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艰难度日。儿孙们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
常回家看看
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一些村庄甚至“倾巢出动”,只剩下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在谯城区十八里镇,73岁的王大娘说,“现在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多了,但是小孩不在身边,我心里老是急得慌。”
笔者调查了解到,已基本解决温饱的农村老人,现在最大的缺憾就是精神生活贫乏,儿女多不在身边,人际交往越来越少,戏曲、电影之类的传统文化活动在农村已不多见,寂寞中的老人盼热闹,希望儿女常回家看看,更需要儿女对自己多一些精神关怀。
今年70岁的陈大娘告诉笔者说“4年前,俺的小孙女才3岁,就和她爸妈一起去北京,从那时起我就没见过她了,今年过年也没回来,我估计就算她回来,我也认不清了。”说着,陈大娘用衣袖擦拭眼中的泪水。
在谯城区华佗镇,60多岁的李老汉和老伴操持着3亩6分地,照顾着三个孙子。“今年过年,儿子、儿媳都没回来,农忙时他们也不回来,地里的活都是俺老两口自己干。”一旁的邻居指着李老汉的腰告诉笔者,“这两年,他的腰也累弯了。”
请父母进“新巢”
在农村,许多村庄的住房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一种是宽敞明亮的新房,甚至二层或三层小楼,另一种则是低矮的老房。新房是年轻人居住的地方,老房却成为老年人的安身之所,人们称之为“老人房”。笔者采访时发现,住在“老人房”里的留守老人也不在少数。
谯城区安溜镇某村的一位70多岁的齐婆婆告诉笔者,她的儿孙都出去打工了,只有孙媳妇和重孙在家。她说,“孙媳妇前天还说让我搬过去住呢,但是年轻人爱干净,住一天两天没事,时间长了我也不好意思。”齐婆婆认为,只要自己还能做饭,能走得动,就不麻烦儿孙。
现在,不少地方建起了新农村住宅小区,可令人遗憾的是,入住的老人却不多。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他们却不愿把自己的父母请进自己的“新巢”。
在古井镇采访期间,赵老汉无奈地告诉笔者,“俺儿和儿媳妇每年都出去打工,走的时候都是把门锁上,拿走钥匙,连家都不让俺看”,赵老汉指着身后低矮的老房子说,“看来我和老伴这辈子只有老在这屋子里了。”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亳州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60万人,其中无子女在身边照顾的农村老人占23%。
市老龄委负责人吴延羽说,“迄今为止,留守老人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尚未对这一群体进行详细调查,亳州市利辛县部分乡镇成立了一些老年组织,帮助这些无子女照顾的老人做家务和农活。”
■采访手记
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年轻人的明天,他们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赡养,更需要精神方面的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晚年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呼吁社会要关注农村留守老人,让社会更安定、更和谐。
(怀若谷)
新闻推荐
利辛县安监局利用该县大型人才招聘会之机,设立安全生产知识咨询台,向在场的各企业法人、应聘农民工及社会各界人士发放安全知识宣传材料10000余份,并对农民工现场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
利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