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何以“精准发力”久久为功——从“滨州样本”透视新常态下***之道(下)
新华社信息济南讯 “插花般分布的贫困人口怎样精准锁定,撒网式投入的政策资源如何靶向管控,深水区推进的扶贫攻坚何以久久为功……”新常态下,扶贫工作如何作为、何以有为、怎样精准,成为中央以及各地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滨州一手摸清家底,以最精准的方法锁定贫困人群,为“帮扶谁”“谁帮扶”提供参考,一手抓建平台,用现代科技实现动态管控,让“怎样扶”“扶没扶”有了依据。得益于此,扶贫工作的主客体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积极转变。在滨州很多地方,谋发展、盼致富正逐渐取代求帮扶、要救济,为打赢扶贫攻坚最后一役探出新路。
精准调研绘好“扶贫地图”
“当我们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率时,是否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收益与感受;当我们陶醉于各项指标的排名与晋位时,是否顾及到与群众的距离在渐行渐远;当先富起来的企业和群众享受生活时,是否意识到还有另外一些人徘徊在贫困线以下?”这是2016年1月19日春节长假后第一天,滨州市委书记张光峰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上的一番感言。许多参与扶贫工作的同志也深为动容,长期实践让他们明白,让最需要的人获得最合适的帮扶,信念、方法比问题更重要。
“以往按照比例确定贫困人口、集中连片开展帮扶的思路已不适应,如何将插花般分散于各村中的贫困户精准锁定,并得到群众认可,是我们首要迈过的‘一道坎\’。”阳信县委书记马福祥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1月28日,阳信县委、县政府召开了社情民意“大调研、大走访”活动动员会。
早春二月,春寒尚还料峭,阳信县6000多名党员干部及公职人员由县乡领导干部带队,对全县10多万农户一户不落地走访调研。“看人、看房、看吃穿,问生活、问生产、问收入、问期盼”,县扶贫办主任王海彬说,“整整半个月我们按照这‘三看\’‘四问\’工作法,初步锁定1万余户、2万余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然后,按照村民代表、村干部确认,群众评议,张榜公示,以及国家扶贫信息系统4次‘清洗\’,最终确定19910名贫困人口,他们就成为全县贫困户的真正‘家底\’”。
沾化区曾是山东省的最后一个“贫困县”。沾化区委书记贾善银表示,“脱贫攻坚不落一人,‘六个精准\’一个也不能少”。他们从对象、派人、管理、资金使用“四项精准”入手,逐步推进工作。在常态化开展“驻村蹲点调研月”“扶弱解困联村为民”“党员干部全员联户”等活动的同时,逐条细化“实施方案”,让41名区级领导、647名科级干部和57名省市“第一书记”与6340户贫困户逐一对接,明确责任,实现工作全面覆盖。同时,细化帮扶实施方案,制定扶贫资金管理细则,从资金申请、审批、整合、使用、监督各个环节逐一规范,为资金精准管控并科学投放守好关口。
经过此番细致科学的贫困人口识别,扶贫工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也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而借鉴这一思路,滨州市也逐一摸清“扶贫脉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430人,再加上邹平县提高贫困标准线自定的1289人,合计89719人,这就成为全市***工作科学实施的“扶贫地图”。
动态管理适时督查
致贫原因因人而异,扶贫政策各有千秋。摊开这张“扶贫地图”,如何做到对89719名贫困人口的精准管理、省市县乡帮扶人员及扶贫政策的动态管控,则是更大的学问。
如今,经过4个月的研发测试和数据录入,一个集“扶贫地图”、贫困人口影像资料、档案信息、图表数据、扶贫指挥等内容,并融合信息汇集、数据分析、过程监控、供需对接、服务决策、监督问效等功能于一体的管理系统最终呈现在滨州市扶贫工作办公室指挥中心。
据市扶贫办主任张丙煜介绍,系统将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地理位置、家庭状况、致贫原因、扶贫举措、脱贫进展等信息汇集到一个平台上,通过最新动态、***、社会扶贫、扶贫档案、脱贫案例、查询统计等栏目,实现“贫困人是谁,贫困村在哪,哪里穷人多,哪里穷人少,归谁管,由谁扶,扶没扶”等问题的精确检索,从而为扶贫工作的精准施策、精准退出提供决策依据。
点开系统,一张谷歌实景滨州地图跃然眼前,上面密密麻麻标记着各个村庄的贫困信息。滑动鼠标,村庄慢慢放大,坐落其中的村庄和农户信息逐渐清晰。例如对无棣县水湾镇于辛店村的描述是:贫困户14户,贫困人口25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零;种植业结构单一,没有特色支柱产业;群众思想观念陈旧。
再点击村中贫困户刘云连,不仅其家庭档案、收入情况详细明晰;图片影像、帮扶主体和帮扶效果也一应俱全。为便于管理,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权限及时更新帮扶状况、上传最新图片,并以红黄绿不同警示灯适时督查帮扶进度,让各项工作全程掌握。
张丙煜说,操作系统的信息化成果利用使得帮扶主体的工作进度及帮扶项目的进展情况一目了然,从而出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参与主体“重结果轻过程”“重上层轻基层”“重排名轻分析”现象就此终结,二是主管单位由“年底问收成”变为“全程看行情”,决策指挥更加科学,从而带动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风气成为扶贫工作的“新常态”。
修心扶志让贫困户挺起腰杆儿
“一个贫困户,无依无靠几十年,盼的啥?各级党委政府,投钱投物、扶贫扶弱,为了啥?‘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只有让‘躺下\’的贫困户自己‘站起来\’,扶贫攻坚的‘硬骨头\’才能啃透。”这是此次调研过程中,笔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滨州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庆平说:“扶钱扶物必先扶志,修路修桥先要修心’,只有从思想上帮助贫困户转变观念,从\‘帮我扶贫’变成\‘我要脱贫’;从工作上淡化\‘贫困意识’,认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农户才能真正不返贫,站得住。”
“洼里赵,洼里赵,十年下雨九年涝,一年收不到一季苗”。阳信县水落坡镇洼里赵村,这个老牌贫困村,借助此次扶贫东风实现了蝶变转身。先是乡镇几次出面,请回“能人”赵延民回村担任书记,扛起带民致富的大旗;接着从山东科技大学请来“第一书记”郭加书,引进秸秆锯末生物质能技术,一举解决秸秆焚烧屡禁不止和村集体没有收入两大难题。此后,积极争取惠民政策,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使得涝洼不收成为历史;借助全县工艺品加工及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把代工点搬进村,平均每人年收入可增加5000余元。
如今,有了底气的洼里赵还修复了多座百年古宅,发展传统工艺和现代旅游业。古宅旁边,一处500平方米的“幸福大院”也即将在入冬前建成使用,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医疗、娱乐、休闲等综合服务,让他们从此不仅不再担心物质匮乏,更不必害怕精神空虚。同时,乡村学校“改薄”,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变了的环境也在改变人,过去‘过得去\’的群众正在追求‘过得更好\’。”水落坡镇党委书记张新国说,“如今的洼里赵村民不仅改掉了许多之前不好的生活习惯,也逐步萌发出干事创业的意愿。”调研发现,村里的年轻人自己动手建起“e达通”电子商务平台,借助当地古旧家具加工销售资源,向周围贫困户提供免费培训,一起致富。村集体利用闲置空间,装上光伏电板,实现贫困户和村集体的共同收益;留守妇女加入养殖合作社,养鸡养鸭,乐在其中……”
看着当年的“讨饭村”变成如今的现代新农村,县委副书记刘荩一感慨良深:“转变了观念,就发现了出路;找对了方向,就找到了希望。打通扶贫‘一泓活水\’,集聚政府、企业、产业、科技、人才多种力量,让群众生活上好起来,精神上富起来,思想上立起来,路子上活起来,苦日子就真到头了。”
(作者李吉双,系新华社分析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炜通讯员吴宝田张勇报道)9月28至30日,以“收藏水落坡世界古文化”为主题的2016中国收藏文化名城、名镇、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黄河三角洲第五届古典家具博览会在阳信县水落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