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从“滨州样本”透视新常态下***之道(上)
编者按:
为总结展现滨州市扶贫工作亮点,近期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办等部门邀请多家中央和省级重点媒体来滨州市进行了采访,刊发了多篇重点稿件。现将《新华社山东要情动态》第27期刊登的《从“滨州样本”透视新常态下***之道》上下篇分两次进行转载,进一步营造氛围,汇聚力量,推动滨州市扶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新华社信息济南讯 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为从底层打赢扶贫攻坚战,滨州自去年以来,围绕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增收目标,从龙头企业带动、党员干部带动、释放金融“活水”三大领域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实现每个贫困村、每位贫困户都有领导包、部门帮、企业扶,“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一年来,滨州贫困户“造血”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带动力不断增强,呈现出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受益的可喜局面。
746家企业牵手帮扶596个贫困村
在滨州的***体系中,产业扶贫是至为重要的一环。“我们灵活运用抓特色产业园、领办兴办新型经营主体等方式,打出产业扶贫组合拳,培育贫困户能够直接参与的优势主导产业,夯实稳固增收的长效机制,让产业扶贫成为全市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据滨州市委书记张光峰介绍,他们在抓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的同时,开展“企业扶贫行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运用金融土地和产业政策杠杆,帮助企业在扶贫中转型升级。创新实施“输血”与“造血”并举的组合式扶贫,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地实现脱贫增收。
作为博兴县多个乡镇产业扶贫项目的主体,京博股份有限公司在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以博华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载体,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与周边贫困村签订***协议,通过扶贫资金入股保底分红、农户到基地务工、现金救助等方式,为周边村庄创造1000余个就业岗位,间接就业机会超过3000个。
吕艺镇刘四村的贫困户张昆就在这里打工。他说,“现在男工每天工资100元,女工约80元,人均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此外,每亩土地每年补偿金1200元。两笔钱加起来,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
好了的不光是收入。为整体改变当地人的生活面貌,京博集团还投入7.7亿元,在吕艺、乔庄两个乡镇建成3个新型农村社区,包括104栋住宅楼、9栋老年公寓、1所现代化幼儿园,让近万农户圆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梦想。
“政府牵头,企业投入,收益的不光只有贫困户”,京博集团董事长马韵升说,“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获得了贴息贷款,还得到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土地指标,为企业的长足发展积蓄了力量。这种互利双赢的模式让京博找到了方向,在帮扶道路上也更有动力。”
其实,像京博这样规模并热衷于扶贫事业的企业,在滨州不下10家,且形成各具风格的帮扶模式。如位于邹平的纺织和铝业航母魏桥创业集团,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创造就业岗位,让15万农民工变身“城里人”。无棣县佘家镇观音堂村是省定扶贫重点村,这个村在魏桥创业集团就业的群众就有67人,人均年收入超过4.5万元;地处滨州高新区的家纺业领军企业愉悦集团,将生产车间搬到村民“家门口”,在周边村设立了60余个“扶贫加工车间”,帮助留守妇女增收;阳信肉牛大王鸿安肥牛,将农户增收与肉牛养殖、农业生产周期相结合,分类分层进行帮扶,使123户贫困户一年到头都有稳定收入。
数据显示,目前滨州共有746家企业与596个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劳动形式因企、因村而宜,既有工业支柱产业安置大批农村劳动力,也有冬枣、鸭梨、苗木、蔬菜等20多个特色产业,及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光伏发电三大新兴项目,滨州特色产业扶贫“新样本”正日趋成型。得益于此,去年全市487个扶贫项目已全部实现精准落地,帮扶贫困户3.06万户、7.72万人。今年确定的针对省定贫困村实施的744个扶贫项目也已全面开工,将带动3.2万户、7.15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361名“第一书记”担当扶贫尖兵
初秋的阳信县商店镇西吕村,麦浪翻滚、花果飘香,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大叶女贞生机勃勃,节能路灯和垃圾桶有序摆放,到处一派新农村的喜人景象。村里的绿化工李和生正在村头修剪花木,看到来客,笑脸相迎:“我的工作像城里的园林工人,就是要让环境越来越美”。
“可是,一年前的西吕不是这样。”村支书吕建亭拿出厚厚的相册,说起昔日景象:作为阳信乃至滨州的最薄弱村,这里多是土房,道路坑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的这些变化,都因为来了个周书记”,吕建亭说。
吕建亭所说的周书记叫周常浩,是市政府办公室派驻的“第一书记”。2015年5月18日,他第一天进村,就把自己当成西吕人,逐户入门走访。一个月下来,随着“白褂子”变成“泥腿子”,村里的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村内基础设施差,村民致富无门,村班子缺少威信,更换频繁……久而久之,村民失去信心,没了向心力。
扶钱扶物先扶志。为从底层解决问题,周常浩下大气力为西吕村做了规划:邀请专家制订方案,让村子一张蓝图“绘”到底;用好“民主议政日”,激发村民参与感和积极性;集体经济和个人增收两手抓,带动全村整体致富;建成村“两委”班子、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小组、村长远发展理事会“四支队伍”,为全村找到主心骨。
目标既定,着手行动。周常浩与“四支队伍”联起手来,按照“帮扶谁”“谁帮扶”“怎样帮扶”“帮扶回头看”的思路,对全村446人逐一摸清家底,分析指标,形成扶贫地图。然后根据“富裕户积极带头、贫困户主动参与、小康户倡树新风”标准,开展定向帮扶。继而,周常浩又结合全市扶贫政策,引进了光伏发电、专业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三个合作社,帮助贫困户稳定收入。此外,还引进了编织、假发、绣品等简单手工艺加工项目,目前已建成3个手工车间,到年底还能再建成2个,让剩余劳力在农闲时“赚点零钱”。
“第一书记”走在前线,背后则是帮扶部门的全力支持。市长崔洪刚也把西吕作为帮扶基地,定期前来蹲点,为群众出谋划策。今年5月初,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生活,一次性解决了水利灌溉、道路交通、光伏发电、小城镇建设等诸多问题。“我们聚焦脱贫攻坚,全力整合‘省-市-县-乡-村’五个层面力量,吹响冲锋号,打出组合拳,做到贫困村、贫困户不脱贫,绝不鸣金收兵。”崔洪刚说。
“身子俯得越低,就越能听到群众心声。要赢得群众认可,必须下得去、蹲得住、帮得实。”滨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曾晓黎对“第一书记”提出殷切期望。据了解,为了真正让“第一书记”在“第一现场”担当“第一力量”,今年滨州选派了104名优秀干部,加上省派72名“第一书记”和县区派“第一书记”,面向全市361个贫困村实现“第一书记”全覆盖,帮扶涉及的光伏、电商、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殖、基础设施建设等229个项目也已落实到位。
引“金融之水”浇灌“产业之木”
地处山东陆地最北端、渤海湾西南岸的滨州北海新区,拥有180公里海岸线和1500平方公里土地,却只有4.6万人口,且产业单一、土地盐碱度高,被称作全省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西伯利亚”。
孙水祥老人是当地马山子镇下泊头村的贫困户。去年年底,他听说很多跟他一样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依靠光伏发电获得生活保障而欣喜不已。可后来发现,“对于没有启动资金,且没有抵押物担保的农户不能办理”,而最终作罢。
“实践表明,越是贫困地区,越是金融‘盲区\’。农民贷款又难又贵,惠民政策叫好不叫座。”滨州市委副书记秦传滨经过调研,深有感触。他认为,“贷款难是因为农民很难提供有效担保,贷款贵是因为涉农贷款利息高;而金融机构设计信贷产品,多考虑规避风险、增加收益因素,使得帮扶方式与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户需求脱节。从而造成贫困户‘没人找人\’‘没钱找钱\’,扶贫政策‘农户难贷款,银行贷款难\’的悖论”。
“既然扶贫政策不能为产业规律所改变,那就创新观念,拓展空间。”为了让持续的“阳光银行”变成农户的“稳定收益”,秦传滨到几家金融机构座谈,与银行行长们探讨办法,提出按照政府主导,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光伏扶贫贷款”,使之成为“政府主动管、银行敢放款、贫户能致富”的可持续帮扶方案。
一方面,政府以建立风险补偿金等形式为农户作担保,要求扶贫重点县区要专设不低于1000万元、其他县区设立不低于2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与合作的金融机构签订协议,照章执行。另一方面,财政拨付专款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提供贴息贷款,减轻农户负担。在此基础上,面向18周岁以上、有固定住所的困难户提供无需抵押担保的最高5万元的基准利率贷款,用于购置发电设备及安装服务。并简化流程,帮助困难户提供从申请、审批、调试、维修等一条龙的服务,让农户“晒着太阳也能赚钱”。
专家认为,“光伏扶贫贷”之所以能赢得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户的交相点赞,主要实现了当前形势下,信贷服务与扶贫工作的多重融合:
首先,紧密结合单一产业特征,量身打造专属信贷产品,设置个性化的贷款期限和还款宽限期,实现发信单位与授信主体的互利共赢。据了解,政策实施仅几个月,“光伏扶贫贷”因得到广大农户认可,而让产业投资商信心大增。近期,一个占地1500亩的集光伏新能源发电、现代渔业养殖、休闲渔业于一体的高效生态北海光伏蓝色渔业基地即将建成并网发电。其中仅一期项目就占地697亩,装机容量20MW,25年总上网电量达58010.18万千瓦时,年均可上网发电2320.14万千瓦时,每年减少碳粉尘排放78.8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721.19吨。
其次,扩大贷款抵押物的范围,从不动产扩大至尚未产出效益的发电量。从而在减少农户投入成本的同时,拉长收益预期,提供投资回报。孙水祥说,得益于“光伏扶贫贷”,他每年收益可达3000元,再加上其他收入,5年就能收回成本。到那时,基本生活仅靠这个“阳光银行”就够了。
再次,信贷产品与保险产品共同为产业发展助力。“光伏扶贫贷”推进过程中,市区财政分别投入资金为参与的贫困户办理人身意外伤害或光伏设备财产险,从制度设计上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对此,滨州市委书记张光峰表示,“扶贫工作没有止境,改善民生没有终点。为了完成脱贫攻坚头等大事,我们必须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算好政府帮扶、企业受益、群众脱贫三本账,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个人。”
(作者李吉双,系新华社分析师 )
新闻推荐
阳信地税创建“税企一家亲”微信交流互动平台着力打造“疑难问题互动”等五大板块,开展特色服务架起征纳间连心桥
本报阳信讯(通讯员张伟武阳信报道)日前,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要求,大力推进“便民办税春风行动”,阳信县地税局创建了“税企一家亲”微信交流互动平台,着力打造“温馨提醒”“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