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满泥土 心中沉淀真情 本报“第一书记风采”系列报道综述
□晚报记者 孙洪师
2012年初,滨州市一百余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党员干部,到部分农村任“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们牢记职责,扎根基层,不畏艰苦,积极为当地发展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办实事,帮助农民增收,改善村居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些“第一书记”们,在驻村工作中,逐步成长为贫困村脱贫致富、跨越发展的“主心骨”,成长为生态文明村晋位升级、科学发展的“领路人”,他们与群众朝夕相处,增进了感情,树立了形象,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信任和好评。
为真实反映“第一书记”们“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的驻村扶贫状况,7月1日,经市委组织部同意,鲁北晚报滨州‘第一书记\’系列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本报专题报道组深入基层,开辟专版集中进行报道,深入挖掘“第一书记”们“吃住在村、帮扶到户”,真正为农村送政策、办实事、解难题、助发展的事迹,力求以最真切的细节和最感人的故事对他们的帮扶生活进行生动展现,展现“第一书记”风采,传递正能量,为全市干部作风改进年活动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
目标责任书的签订让帮扶切实有效
在送“第一书记”们下村的启动仪式上,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凯寄语“第一书记”们:明底子,熟知村情;清脑子,形成共识;点引子,适度投入;梳法子,破解难题;建班子,选带头人;理路子,发展定位;立章子,保证长效;增“银子”,壮大收入;正身子,清廉正行,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九子登科”了。
对“第一书记”们而言,此次驻村帮扶他们都是带着“真材实料”下去的,对驻村时间、驻村目的等都有着明确要求和目标,“第一书记”们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要求认真对照有关保障要求,查找帮扶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帮扶重点进行安排。
当然,这些责任书坚持统筹兼顾又有所区别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文明村、贫困村、一般村等类型,细化了明确帮扶的项目重点和内容。具体分为帮扶事项、事项具体内容、各方责任、完成时限、完成情况等内容,真正做到了带着任务来,完成任务走,给帮扶村留下实实在在的东西。
对此,沾化县大高镇灰堆刘村党支部书记刘金水有着自己的感慨,“没想到,没想到,确实是没想到!”在村里担任了十三年书记的他明显感到有些“不一样”,连用三个“没想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灰堆刘村之前也来过不少驻村帮扶工作人员,但在刘金水的眼里,不少都是“雨过地不湿”,多年来村容村貌也没得到过大的改善,而此次“第一书记”的到来和到村后的表现,让他刮目相看,内心彻底信服。
——2——
“第一书记”们“一点架子也没有”
每到一处,记者总能看到在他们住处的床头,“第一书记”“我承诺我践行”的工作日志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户情档案”都整齐地码放着,打开每一本都可看到密密麻麻的记录。这是为尽快了解村里的村情,熟悉村里群众家庭的基本情况,“第一书记”们挨家挨户走访,了解群众困难,倾听他们诉求的生动写照和记录。
“你们的第一书记有架子吗?”记者的提问,每每遇到的都是否定的回答。面对着同样的问题,邹平县好生街道蒙四村党支部书记王泽亮给记者竖起了大拇指,“刚听说市里要派一位‘第一书记\’来村里帮扶工作时,不少村民甚至俺们村委心里都多少觉着,‘上面\’下来的人能和俺们聊到一块么?可张建敏书记来了后,特别平易近人,一点‘当官\’的架子也没有,就像自家人儿。”
“在基层做村官,必须严于律已、公道正派。”“第一书记”董建忠坦言,自己的一言一行,老百姓都瞅着,只有真正扑下身子干事创业,只有倾真情用真心,才能赢得群众和干部的口碑及认可。
——3——
村庄的变化
从路的改变开始
无棣县碣石山镇刘家黄龙湾村民刘振霞说,“原先的村庄,贯穿村子南北的主干道一下雨路就不是路了,一脚粪一脚泥水,裤子上没一处干净地儿,真是‘走三步就踩两脚牛粪\’。如今是水泥的主路铺在村口,小胡同也全部铺上了青砖,我们雨天也不用‘飘着脚\’走了。”
“要想富,先修路”,尽管这个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对于一些地方的人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迫切的需要,一个亟需解决的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对于“第一书记”们而言,这也是他们驻村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第一号的“民生工程”。尽管每当记者到一个村,村民总是很兴奋地告诉说,你看看我们新修的路,我们再也不会“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了的时候,记者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喜悦和激动,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不是当事人的我们是无法真正体会的。
路通了,随着而来的是其他基础设施的改善,文化健身广场等活动中心的建成,村容村貌的整体改变,村民思想意识的变化等,“咱农民生活向‘城里人\’看齐了,改变了很多认识,不再认为一些东西仅仅是‘城里人\’的专利了,我们也拥有了。”“第一书记”王学德说。
——4——
立足实际
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经济空壳村”的叫法频频出现在记者的采访中,很多帮扶村几乎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为了解决村子的今后发展,实现村庄可持续发展,“第一书记”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出谋划策,给自己所在的帮扶村打下了集体经济的基础。
他们结合自己的优势:单位优势、业务优势、人脉优势、资金优势、协调优势等,没有闭门造车,不做井底之蛙,突破鸡犬之声相闻人至死不相往来的封闭思想和状况,组织村民外出学习,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带领群众变换思路求发展。回来后,立足村里实际发展集体经济,让学有所用、用有所得。
“要让百姓觉得种田能出头,”“第一书记”刘俊展说,“我们成立了申由合作社,农业生产上为村民提供先进的种植技术,并逐步实行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获、建立统一的市场销售渠道,这样,通过合作社,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而合作社也通过国家补贴和服务收费,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增收。而且合作社的防治效果好,效率高,产量高,节省成本,节省时间,节省劳动力。下一步也可实现土地流转,按照现代农业的分工,实现专业化的集中种植,促进农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
——5——
“输血不如造血,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第一书记”走了之后咋办?村集体的好势头是否能保持下去?这成为记者所关心的问题。对此,“第一书记”们早有想法。
“现在我正在准备为居委会今后的长远发展建纲立制,用规范化的制度去引领和保持居委会良好的发展势头,”“第一书记”石鑫说。
而在“第一书记”孟令国看来,经济的帮扶是短暂且有限的,而知识的帮扶是无限的,他觉得要变输血为造血,要把智力帮扶、知识帮扶、技能帮扶作为今后帮扶工作的重点。
“我们村如何如何”的说法已成为“第一书记”们的口头禅,走在村里,村民们总会第一时间迎上前来,热情地和他们打着招呼,在他们的心中,这些上面派下来的人已经真正成为村里的人了,是他们的知心人,是来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是带领大家致富谋发展的,面对着记者的采访,朴实善良的老百姓总是笑呵呵地说,我们书记很好,真的太好了。然后会不好意思地加上一句“俺不会说话”。
老百姓虽然不会用“花言巧语”表达自己的感觉,但却会用实际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为了表达对“第一书记”张波的感激之情,阳信县翟王镇二十里堡村的村民们,乘着载人三轮车,冒着历年最大的雪,往返一百多公里路赶到滨州,只为给自己村的第一书记送一面锦旗。对此,张波颇为感动地告诉记者:“我觉得自己只是干了自己应该干的一点活,没想到拙于言辞的他们竟然用这样的行动给我这么高的评价,我真是感动到极点了,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第一书记”王大众告诉记者,他所理解的“第一书记”下基层的最终目的和精髓,用一句最经典的话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王大众说,他喜欢郑板桥的这首诗,是因为里面体现了“民本”、“仁政”之思想,“作为共产党员只有把‘心里想着群众、感情亲近群众、言行尊重群众\’的思想切实落实到行动上、贯彻到工作中,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
新闻推荐
□通讯员 翟鑫 闫立军晚报阳信讯 家住阳信的田女士,购买了一双打折女士旅游鞋,三天后出现质量问题,商家竞以打折商品为由拒绝调换。最后,在阳信消协的调解下,商家向...
阳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