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五农民十年为群众义务演出千场戏

农村大众报 2015-01-05 00:52 大字

农村大众报惠民讯(通讯员王军蒋美丽周柱新)12月29日,惠民县姜楼镇王集村文化大院里,京腔阵阵、丝弦悠悠……年轻人替父母搬着小板凳急急忙忙抢广场中间的位置,有的村民直接坐在了自家的三轮车上,一个容纳200多人的小广场上挤满了人。

人群中间,身着戏服的一位60多岁的老人正铿锵有力地唱《甘露寺》。到精彩处,不少村民随着韵律节奏,轻声地跟唱,不时还发出阵阵喝彩。

“他们在俺们这一块可有名了。”前来看戏的村民张秀芬告诉笔者。张秀芬说的“他们”是姜楼镇京剧协会成员。其实他们都是普通农民,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戏曲。10年前,他们聚在一起成立了京剧协会,在给村民送去精彩演出的同时,对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姜楼镇京剧协会起先是由马本林、闫风贵、崔明亮、牛兴亮和曹曰峰等五个人发起组织的,如今已经发展到了30余人,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18岁。他们以唱京剧、演出当地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梆子为主。农村道路改造竣工,村里有婚庆嫁娶,企业搞厂庆……只要和他们说一声,他们随叫随到,并且不要一分钱的报酬。

2004年,协会刚成立,马本林就对大伙说:“这几年农民的日子好过了,但村民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咱们能不能全镇村庄挨个转,在自娱自乐的同时,也丰富一下村民们的文化活动?”大家都同意马本林的想法。每周一、周三和周六,协会成员准时赴周围村庄义务巡演,10年来风雨无阻。每年演出将近100多场,全镇118个村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甚至他们还到附近的乡镇义务演出,与之南邻的大年陈镇榆林村就连续5年邀请他们共度元宵节。

吃饭、交通、路费、服装、乐器是不小的一笔开支,马本林初步估算这些年来平均每年花费3万元,“演员们义务演出,有时候还得耽误了家里的农活,这些钱我们不能让演员们出,我和老崔他们5个家里孩子们开绳网厂,也支持我们演出,这10年30万元的费用都是我们5个人分担的。”马本林说。

新闻推荐

说书艺人的戏剧人生

“人有三胜三败,花有重谢重开,钢刀劈水劈不开,老实人常在。”左手节子,右手竹板,每回正书开始前,张珠峰都这样开场。随后,张珠峰解释这四句话:人不可能只在好时候,有高处就有下坡;刀是钢的却...

惠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惠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