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圭江水起 北流声远

玉林晚报 2017-05-19 11:55 大字
圭江,是纵贯北流全境的主河流,流向与大多数河流不同,自南向北,在北流城区穿城而过,继续北去。

北流,因此得名,临水兴起,并缘水而盛。

一条河流便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源自远古,流及未来。圭江在时空跨度上的源远流长和文化价值上的深厚底蕴,一千年来,绵延不绝。

所以,当采访组自隆盛顺流而下,走进北流城区时,可谓是慕名而来。我们试图探访苏东坡、徐霞客等历史名人在这里的踪迹,探寻这些名人给这条黄金水道乃至这条“海丝路”注入的文化基因。

街市颇盛,已胜巨舟

“经县前,出东门,则街市颇盛:一街循城而北者,为街墟;……绣江南自粤东高州来,至此已胜巨舟……。”这是徐霞客1637年乘船来到北流时的描述。从“街市颇盛,已胜巨舟”这简单的几个字,可窥见当时北流的繁华程度。

秦始皇凿通灵渠,沟通湘江、漓江。早在汉唐时期,中原的丝绸、瓷器等货物就顺灵渠而下,入西江、北流河、南流江至合浦出海,圭江作为南方“海丝路”内陆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南中国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任。清代前北流船运详情已无考,据北流县志记载,雍正六年(1728年),县城“临江税厂”年上交关税白银1315两,可见当时北流航运之繁盛。

北流陶瓷业千年不衰,北流河的流通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民国22年《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北流瓷器出口约一万五千余件,陶瓷约十五万一千余件。”当时,北流城区段就有望夫山、头塘、沙街3个码头,上溯可走10吨以下民船,下游可走50吨以下民船。民国35年,北流就有民船258艘,北流航运达到鼎盛时期。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绣江航运还占据着重要地位,当时玉林城区、博白、陆川等县市的矿石、陶瓷、纸、粮食等大部分货物都是先运到北流,通过绣江运到梧州,再运往广东等全国各地的,年运量达50多万吨,“街市颇盛,已胜巨舟”的盛况持续了数百年。

采访组从隆盛顺流而下来到北流城区,此时已无巨舟,唯有一艘清运垃圾的铁皮船从远处徐徐而来,在沙街码头上岸。码头已被现代化的混凝土铺就,宽20多米,有10多级台阶,采访组顺着台阶走进“街市颇盛”的市区。

东坡过此,江流有声

上到岸来,即是绿树成荫的沿江路。这条形似上海外滩的绿色街道,已成为北流城区最美的江滨大道。路旁树荫下,市民除了三五成群打牌捉棋外,还有在散步健身的,好不悠哉。穿过马路就是沙街,左侧幽静的公园内尖顶的凉亭就是景苏楼。

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琼州,之后遇赦北还两经北流。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名人,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北流知县高延梅等人建成景苏楼和东坡亭。“虽鸿迹之偶经,亦千秋之幸事”,一楼一亭,表达了北流人对苏轼的仰慕之情。

幽静深处的景苏楼面江而建,楼门两侧是一副竹镌集句联,联语出自苏轼的《赤壁赋》,“清风徐来,客喜而笑;行歌相答,江流有声”。

采访组拾级而上,景苏楼附近的居民早就在此,打打太极,唱唱小曲,品品香茗,唠唠家常。显然,我们是陌生的客人。这时心头忽然有这样一种感觉,景苏楼正审慎地看着阶梯上的我们,继而宽怀一笑。

进到楼内,是“苏东坡圭江乘筏图”的刻碑,舟子撑筏于江流之上;东坡先生怡然端坐筏中,须发俨然;书僮伏身于书箧,似听江风。人物图像两旁刻满了诗文,均是后人为怀念苏轼鸿迹偶经而作。亭内有人在闲坐聊天,不时发出欢声笑语,似乎在回应着文豪“清风徐来,客喜而笑”的千年之约。出楼,穿过天井回廊,便是两层高的“坡仙舣筏”阁。阁古香古色,格局精致小巧,楼额有匾为“坡仙舣筏”。站在窗边,近看圭江蜿蜒北去,远观山色朦胧。厅内有一长联:“江水南来,有野渡燃烟,新泉浸石;仙山东望,看绿松倚岭,红树连岗。”

一楼一阁,隔着沿江路与圭江相视,它们惺惺相惜,经历了岁月的变迁,依旧伫立。

时光荏苒,阁楼渐渐湮没在群楼大厦之中,但它的视线从未与圭江失散。其红漆也已剥落,墙砖上有尘埃的沉积,却堵不住书香,盖不住历史的光辉。

或许,这就是北流的文脉所在。

龙桥夜月,令人追忆

“街墟由城北隅东转,有溪自城北来,石桥跨之,曰登龙桥……沙街东北过广济桥,则北溪之水,至此入绣,渡桥而与登龙之路合。”徐霞客对过沙街之后各地点的描述,让我们慕名而至,一一探访。

离开景苏楼,右转沿着沙街继续前行。“街市颇盛”的沙街人来人往,繁华依旧。街口处是一座老楼房,门口挂着门牌“北流市水运公司”。位于繁华街市中心的水运公司,虽然门口人来人往,却无人过多注意到它的存在。即便如此,略显斑驳的门牌依然高挂,它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告诉人们,旁边的圭江有它曾经的辉煌。

继续前行数百米,看到路牌“龙桥路”,我们知道,这离徐霞客笔下的登龙桥——北流八景之一的“龙桥夜月”不远了。

登龙桥是西河流向圭江的入口处。据资料记载,该桥始建于宋元年,当初只是一座纯粹的三拱桥,到了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重建之后,才变成现在带有桥上建筑的单拱桥,全长36.3米,拱跨10米,高5.5米,宽13.5米。采访组登上桥惊喜地发现,青石铺砌的桥面依然苍劲有力,被历史碾出的辙印透出岁月沧桑。查资料发现,徐霞客登临此桥时刚好是其新建好15年之时,我们此时看到的正是徐霞客笔下的登龙桥,这个发现让我们惊喜不已。

站在辙印深深的桥面上来回端详,桥面一边为桥的通道,中间建风雨亭,为歇山顶砖木结构;一边建殿堂,青砖砌墙,青瓦覆盖,硬山顶砖木结构。顶部砖砌灰雕花脊,两端饰鳌鱼,中间为火球。殿内墙端绘饰古壁画,园木柱作顶柱。桥东牌坊上刻着“登龙桥”三个大字,整座建筑风格独特,庄重朴实。

随行的北流摄影家协会的陈献强告诉采访组,登龙桥的有名,不仅在于它的构造巧妙、历史悠久,更在于它有“龙桥夜月”的美景:只要有月亮出来,在桥下都能看到月亮的倒影,而且都会停留在同一位置。可惜,这样的美景已成追忆。

夕阳西下,我们伫足在登龙桥,像屏气吞声贸然造访的旅人,轻轻叩响古老沙街阒然无声的虎头门环。以想象的翅膀拂拭古桥的千年尘埃,以谦卑的手指抚摸每一块砖石,想象透过“龙桥夜月”的倒影,在徐霞客的只语片言中,一起见证它昔日的繁华和历史的沧桑。

只是那些商贩的吆喝,那些回荡在青石板上的马蹄声和那些过往人们的悲喜人生,都随着汩汩滔滔的西河水,流进了岁月的深处。

鸿迹偶经,文风长盛

900多年前,苏东坡两次经过北流,往返于中原与海南,不仅印证了北流河黄金水道在历史上的地位,还因为这位文学大家的鸿迹偶经,成就了北流千秋之幸事,自此北流文风长盛。

唐贞观三年(629年),北流始建学宫,就是后来的大成殿。大成殿至今仍飞檐高翘、气宇轩昂,现存有康熙、雍正、乾隆、咸丰、同治、光绪的御书匾额等,是广西建殿最早的大成殿。如果说大成殿是北流文化的源头,那么苏东坡的鸿迹偶经则为其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基因,奠定了北流文脉的根基。之后,中唐名相李德裕以及唐代诗人宋之问、秦观等名人陆续通过圭江走进北流,蕴含着诗情画意、文墨书香的北流文化不断润泽滋长。

这些文化基因在之后建成的铜阳书院开始开花结果,并在时光的打磨中熠熠生辉,铜州大地开始名人辈出。在封建时代,北流共出30名进士(其中2名贡举会考录取)、199名举人,居玉林各县之首。李绍昉、阙邦觐等北流才子才压三江,名闻大江南北。

在近代,黄宾虹等画家同样经过圭江长时间逗留北流,他们与历代文化名人一起,在北流留下千古佳话和美文诗句图画,文化基因散播在铜州大地。至此,北流诗情画意、文墨书香的精神气质已然炼就,陈柱、冯振等国学学者脱颖而出,更有现代从铜州大地走出的林白、朱山坡等作家名传神州,目前还有一大批作家活跃在圭江河畔铜州大地,构成国内特有的北流作家群。文风徐来,圭江水起,甚至说“大江东去,无非圭水余波”,也不为过。

新闻推荐

“东园牛”首次销往香港

本报讯(记者陆威)日前,合浦东园家酒厂120头“高架床牛”被装车外运,正式销往深圳、香港市场,开创了东园“高架床育肥牛”首次出栏就销往深圳、香港市场的先例。据悉,这批“高架床育肥牛”为高代杂交的...

合浦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合浦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