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杨公留给后人的传家宝—— 细说杨震后裔杨武的优良家风

宝鸡日报 2017-06-14 05:03 大字
胡东张宁

岐山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等在此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基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王朝。岐山县被誉为“周礼之乡”,为后代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岐山县故郡镇郑家桥村,有一座“杨公祠”。据专家考证,祠堂建于明中晚期,祠内有一副对联非常醒目,上联是“忍人,让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寿”,下联是“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点天理积子积孙”,横批是“祖德流芳”,这副对联可以说是一个家训,向人们传递着优良的家风。据县上的文化学者和村里的老人讲,这副对联由来已久,是“杨公”留给后人的“传家宝”。近年来,岐山县纪委深入挖掘“杨公”的事迹,总结提炼“杨公”的思想,弘扬“杨公”的家风,打造“以小见大”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做“父母官”爱民如子

“杨公”的名字叫杨武,生于 1464年,故于 1532年。据清嘉庆十八年( 1813年)《重建都堂杨公祠堂碑》记载:“都堂杨公讳武,号北山,明正德时人也,官都御史,为一代望族。后子孙繁衍三百余口焉。祠堂之建,旧有堂殿三间,献殿三间,戏楼一座,历年有所增修者,不一也。”

郑家桥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村子,远近闻名,在明朝的时候叫向阳村,杨武就出生在这个村子,他从小就受到周秦文化,尤其是“周礼”的熏陶。杨武自幼喜欢读书,而且敏而好学,尤其擅长书法、精通诗文,村里的人都夸他,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能够成为国之栋梁。明弘治九年( 1496年),杨武不负众望,考中了进士,朝廷委派他赴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担任知县,成为一名“父母官”。

一般情况下,考中进士的人先是从翰林院的文职干起,能一步成为父母官的不多,除非是特别优秀。由此可见,当时朝廷对杨武是多么器重。

淄川城又名龟城。杨武到任后,看到县城布局不合理,设施不完善,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于是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顺应民意,对城池进行了一场翻修,他大兴水利,以传说为背景,把旧城依据地形规划建设为龟形:西南为首,四门为足,预备仓为腹,按照龟纹形状设有东西、南北向街道,般水向北、向西环城入孝水,四门外护城河围城而流,东北隅为尾。

县志还记载:明弘治十四年 (1501年 )知县杨武重修,邑益壮。经过建设,淄川城不仅城防坚固,而且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老百姓安居乐业。直到今天,这座古城还保留着当时的魅力。很多淄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并且对杨武的事迹津津乐道。

杨武不仅善于建设,而且善于破案。在冯梦龙编著的《智囊全集》一书中,记载着杨武在淄川时屡破悬案的故事。有一次,城中发生谷粱失窃、遭人盗卖之事。杨公下令将失主住处附近的几十名邻居全带到府衙问话,只让他们全跪在庭院中,而自己却慢条斯理地处理其他公文,过了一会儿,杨公厉声说道:“我找到那个偷米的人了。”这时跪在庭下的人群中有一人神色大变,不久,杨公又重复一遍:“抓到小偷了。”那人神色愈来愈惊惶,杨公这才指着他说:“第几行第几人就是盗米者。”盗米者一听,立即认罪。

又有一次,一位路人因赶路劳累,就在路旁的一块大石头边睡着了,醒来后,发觉行囊中的一千钱遭人盗走。杨公接获报案后,就命人将那块大石吊起来鞭打,并且允许百姓观看,暗中则派人在官府门外监视,如果发现有人在府门外探头探脑,却不敢入府看个究竟者,就立即擒下,果然抓到一个人,就是那个偷钱者。原来他听说县令居然要鞭打石头,觉得好奇,但又因心虚,不敢进官府看个究竟,只好在门外张望……

任淄川知县期间,杨武扶弱济贫、为民造福,很快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不仅如此,他还兴办学校、督促耕种,并利用淄河修渠灌田,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地方文化、经济发展。

新闻推荐

我要说一说我的故乡(组诗)◎ 梁亚军

周原,出土的青铜曾经的那一双手,已经消失但你固执地记着,从不曾失落被一双手握着的重量,从不曾失落渴望最漫长的等待,来自于地下的黑暗而在大地上,人间事都与你无关三千年后惊醒你的只是一把民间的老钅...

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岐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