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们这些‘红娘\’快下岗啦”跨区作业市场日趋成熟,农机部门午收转型忙“授课”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5-06-09 09:47 大字

[摘要]跨区作业市场日趋成熟,农机部门午收转型忙“授课”

■ 本报记者王逸群

6月1日下午4点多,五河县小圩镇境内的省道上,农机部门搭设的简易跨区作业接待站略显 “孤单”。“即使午收最繁忙的时候,来接待站咨询的机手也只有过去的十分之一。 ”驻点员、县农机监理站站长黄树春告诉记者。

2012年前每年午收,该县农机跨区作业接待站都是“最火”的地儿。“农机部门最少设置4个站,此外全县15个乡镇也都在公路上设立服务点。 ”黄树春回忆说,由于那时本县的农机具保有量不能满足县域收割的需要,所以赶来跨区作业的机器机具平均每年都高达1000多台。“我们每天都要领着机手到镇、村对接,确保他们有活干。 ”他说,那时候全体工作人员几乎24小时连轴转,因为天天带人进村,不少村民戏称他们是“麦地的红娘”。

然而,最近两年该县接待站站点却在逐渐减少。 “去年我们整个午收也就接待了百来台跨区作业的机手,因此今年只设了3个点。 ”县农机局局长张庆涛介绍,县域收割机数量增多是主因,其次是跨区作业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形成并完善,再加上手机“农机通”的推广和应用,“我们这些‘老红娘\’就快下岗啦! ”他半开玩笑地说。

“跨区作业都是自己早就联系好了!”下午5点,五河县永好农机合作社内,负责人曹尚略一边忙着指挥社员晾晒麦子,一边向记者介绍。以前去外地和外省参加跨区作业,要是离开了农机部门的引导,他们合作社的11台收割机只能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窜。 “现在我们和泗县、江苏泗洪等地都已经达成了订单协议,每年作业都有固定地点。 ”他说,订单作业已经成为大型农机合作社生存的唯一选择,两三个机手流动作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5点15分,东流镇张庄村的麦地里,刚打完一捆秸秆的打捆机“罢工”了。 “出了啥毛病我也不知道。 ”面对今年刚刚“上马”的新设备,有着3年多驾驶经验的机手刘迅无从下手。 “可能是打捆机内部轴承故障,要马上联系设备经销商的维修人员。 ”农机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一旁指点迷津。

随着安徽省大力推广秸秆禁烧和土地深松,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机成为生力军。 “全县一年增加700多台新型农机具,仅反转灭茬设备就增加了400多台。 ”张庆涛表示,这些新设备在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给机手带来了使用和维修的新问题,“很多人操作不规范,出了故障也不知道怎么修。 ”他告诉记者,为了让农民尽快掌握新机具,他们不仅组织生产企业进行“一对一”指导,不少农机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都通过自学成了半个“专家”,“三夏”期间常常奔走在田间地头现场“授课”。

“从‘牵线搭桥\’到‘授业解惑\’,农机市场化的成熟也催生我们的工作职能发生转变。 ”在省农机局副局长陈发明看来,虽然保障抢收抢种时的机具调度还是重点工作,但未来农机部门的“红娘”职能会日趋弱化,最终将作为应对突发情况的手段使用。“新机具推广应用、技术指导和培训,将成为新时期农机部门的新任务。 ”

新闻推荐

今年火点比去年大幅下降皖北多名乡镇“一把手”因禁烧不力被免

皖北多名乡镇“一把手”因禁烧不力被免

五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五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