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难以忘却的记忆

安徽日报 2014-08-08 21:34 大字

■ 仲崇安

这么多年来,在我的记忆深处,总有一股感动,不知什么时候,就会从我的思绪中走出来……我要说的是一个有关电力扶贫的故事。

1994年夏,五河县原供电局做了一次无电村农民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农民兄弟盼电的渴望,深深地触动了供电员工的心,一种让无电村人民走出贫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电力扶贫需投入,让15个无电村通电,约需资金140余万元。尽管当时的省电力局专门拨款给予资助,仍存在较大缺口。为使光明早日照进农家,我们单位的每个职工都献出了一片爱心,县直各单位也鼎力相助,捐赠的电力物资折合人民币14万元。

1994年初秋,当时的县局领导领着一帮供电员工带着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和专项资金来到大湖湾腹地的郜湖村,二话没说,就带着架线工人顶着烈日,光背赤膊地干了起来,一点没给村民添麻烦。

当年,五河县仍有相当一部分村庄刚刚跨过温饱线,要让这些村庄架电,资金是个难题。局里决定,对这些村庄要拨专款扶持。那时,局里准备拨出100万元建职工宿舍,但村民们渴望光明的眼神,又使局里改变了方案。不建办公楼,职工们一百个同意;不建宿舍楼,局领导则难向职工交代。为使扶贫工程得到职工的支持,局里决定,让一部分住房特别困难和有影响力的干部职工到贫困乡村实地感受一番。回来后,很多干部职工的心情都很沉重,决定以真情奉献这片贫穷的土地。

1995年春节前夕,供电局领导要求架线班在大年三十前为水刘村架通线路,让水刘村农民春节用上电。眼看离春节只有六七天了,却又赶上风雨。当时的原农电总站和镇电管站的六位同志立即备好工具,带上炊具奔赴施工一线。 “这困难、那困难,比起农民兄弟的困难,我们自己所有的困难都不能算困难。 ”架线班的同志说。

此后几天里,县局主要领导带领职工,顶着腊月的寒风雨雪,与架线队一起刨冻土、竖电杆。雪后天晴,泥水没脚,乡亲们见状,把麦草打成捆,抬电杆的工人每走一步,乡亲们便在工人的脚下垫一捆麦草。就这样干到大年三十,当村民们都忙着备年饭时,架线班的同志还在电杆上做最后的检修。

湖区农民对电力供应的渴盼,更增加了电力职工对这片土地的责任感,这责任感驱使大家去凿硬攻坚。五河县双忠庙镇西陈湖村三面环水,百十户人家住得很分散。双忠庙的四乡八邻调侃说:“西陈湖用上电,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看到村里的困难,县局在春节期间硬是不惜血本给通上了电。

扶贫三年,五河县供电部门无偿投资70多万元,帮助15个村通了电,使全县农村通电率达到100%,并投资近千万元,对全县近400个村的农电进行了改造。

此事虽已过很多年,可是当地一些村民提起当年架电的情景,还不住地为架线班跷起大拇指,夸供电部门为农民做了件大好事。其实,这都是电力扶贫的政策好!

(作者系国网安徽五河县供电公司员工)

新闻推荐

庭院经济富八岔

■ 本报见习记者 孙言梅本报记者 丰 静秋仲时节,记者走进五河县八岔村。一眼望去,道路两旁银杏树枝繁叶茂,一幢幢两层小楼掩映在婆娑树影里。纵横交错的树枝上硕果累累,一派丰收在望景象。“...

五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五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难以忘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