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家院里的大学堂 ——凤阳县农村文化大院见闻(下) 马顺龙

滁州日报 2011-08-09 13:38 大字

[摘要] 农家院里的大学堂 凤阳县农村文化大院见闻(下) 马顺龙

盛夏暑热,在凤阳县小岗村前来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感慨地说:“由农民自己建设、自己管理的文化大院,不仅是休闲娱乐的平台,还是个农民大学堂,是和谐大院。”

文化大院,挖掘拯救了一批文化遗产

在文化大院里,农民群众自娱自乐,不但满足了自身的精神需求,而且孕育出一批民间文化团体,挖掘出一批文化遗产。与凤阳花鼓、花鼓灯并称“凤阳三花”的花鼓戏,是起源于明清时期、流传于凤阳境内、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稀有剧种。目前仅在大庙镇叹儿湾一带流行。农民艺人张传英曾多次到县里汇演,多次接待国内有关部门及法、英、德等国的国际友人的采访、录音。建了文化大院后,为有效保护这一宝贵的戏剧资源,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凤阳县有关部门与大庙镇组织20多个对花鼓戏感兴趣的文艺爱好者,邀请张传英老艺人授课,举办花鼓戏培训班,力争通过20天的培训,培育出一批能初步掌握此戏唱腔的新人,并通过进一步培养、扶持,挖掘、整理、传承花鼓戏这个地方稀有剧种,使该戏流传、发展下去。

俗话说:“叉拉机、钱杆子,燃灯寺的饭碗子”,叉拉机起于明朝,流行淮河流域一带,与凤阳花鼓相伴生,是边唱边舞边奏的民间打唱艺术。文化大院建立后,小溪河镇由燃灯小学五、六年级10多名学生组建了“叉拉机表演队”。“好妈妈呀真该夸,遍地盛开文明花,传统美德要发扬,幸福生活乐哈哈;好妈妈呀真该夸,建设新农村靠大家,齐心奔走小康道,和谐社会乐哈哈!”这支表演队不仅参加了第二届县花鼓文化旅游节闭幕演出,还带着自编自演、夸赞基层计生专干的节目《夸妈妈》,参加在张家港市举办的第二届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获得优秀奖。燃灯小学副校长张丙康说:“孩子们是地方文化遗产的最好传承者,她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复兴‘叉拉机\’这一民间艺术的重任。”

农村文化大院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使一批年代久远的锣鼓、狮子、龙、钱杆子、马叉、太平鼓、洪武棍等民间原生态的文化艺术遗产得以挖掘、重放光彩。目前,该县素有“东方芭蕾”之美誉的凤阳花鼓,凤阳花鼓戏、凤阳凤画、洪武棍等一大批民间文化瑰宝和文化技艺得到发掘和整理,受到人们的喜爱。2006年6月,凤阳花鼓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大一小凤阳花鼓还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2006年起,连续三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更是让世人刮目相看;素有“皖北三绝”(灵璧的判官、天长的天官、凤阳的凤画)之称的凤阳凤画也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大院,文明和谐的窗口

“百善孝为先”、“女儿也是传家宝”……这是凤阳县农村文化大院随处可见的标语。这些标语有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的,有普及计生法律法规的,有村规民约和赡养的,有抵制、反对封建迷信的……几乎涵盖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晏公新村文化大院内喜气洋洋,热闹非凡。这里正在评比晏公新村第二届“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双学双比女能手”和“十星级文明户”。两年来,该村已经评比出各类文明、模范户111户,好婆婆、好媳妇、女能手150人次。利用文化大院浓厚的文化氛围,举办此类评比活动,引导群众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倡导文明乡风,避免了过去很多不文明现象的发生,在全村树立了新生活、新面貌、新风尚。

临淮关镇临淮关村村民俞家荣说:“有一回,我家由于卫生创建落后被村里录成录像在文化大院里‘曝光\’,打那时起我就下决心改变面貌。” 俞家荣从此再也没有落后过,她还主动申请加入了村妇女协会和锣鼓队。村民姬三胡、胡士里、季道三主动让出菜园地,胡文发、胡正文、胡正贤更是让出宅基地、拆掉猪舍,给村里建文化大院、修“村村通”道路。

临淮关镇党委书记刘洪智感慨地说:“这些事也给我们基层干部很多启发,过去的工作方法以说教和命令为主,效果不佳。现在借助文化大院,将心比心,很多难题往往迎刃而解。”

文化大院,农民自己的学堂

农村文化大院,不仅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阵地和求知、求富、求文明的精神乐园,更是一个开阔视野、紧跟形势的农家学堂。

“咱们村有个养猪能人!”临淮关村民胡正家介绍,陈凤尧自费到晏阳初学院学习养猪技术,回来后就购买了5头种猪、40头仔猪,建起了“养猪-大棚蔬菜-养鱼”生态农业园,还依托文化大院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近50户农民搞养殖。没有搞养殖的,发展蔬菜生产,全村300亩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热销周边农贸市场。从五河县嫁到刘府镇赵庄村来的苏玉芬,连同在娘家学的技术也带过来了,种起了反季节绿色无公害蔬菜。她经常主动请参加文化大院的姐妹们品尝她的蔬菜,请姐妹们到棚里参观,手把手地传授种菜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在她的带动下,村里有六七十户闲散的妇女都走出文化大院就跟着搞起了蔬菜种植,村委会主任赵怡祥的爱人沈明环也跟着建起了蔬菜大棚。

板桥镇晏公新村部分农户有加工销售花生米的习惯。镇村两级适时组织花生加工、销售大户走进文化大院,给乡亲们讲授加工技术要领,带领村民形成规模生产。现全镇已发展花生加工户500多户,年加工花生22500吨以上,产值近7000万元,户均年加工量在45吨以上,加工户均年纯收入在20000元以上,产品销往江、浙等地,产供销产业链初步形成,“小花生”已长成“大产业”。

文化滋养着生命力,文化激发着创造力,文化铸造者凝聚力。凤阳县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取得的成效令人瞩目。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钱家广表示: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努力培育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群众文化

新闻推荐

徐明高速淮河特大桥正式合龙

预计今年10月底全线具备通车条件作为安徽省“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纵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明(徐州到明光)高...

五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