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公开课》开讲啦!蚌埠市荣誉市民王吉怀带领全国观众一起《探寻大禹》 禹会村遗址“亮相”央视
王吉怀在央视现场开讲。视频截图本报讯(记者何沛)“‘禹会诸侯’,我们也是可以称之为‘涂山之会’”“大禹为了巩固他的王权,在涂山这个地方,召集部落的诸侯来会盟”“在挖掘现场的地下,埋藏着一处神秘的大型的礼仪性建筑”……4月25日晚8:10,蚌埠市荣誉市民、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登上CCTV-10《考古公开课》现场开讲,58分钟的时长,带观众一起探索中华文明根源,解密“禹会诸侯”的传说。
传说上古时代,洪水滔天,危害大地,大禹临危受命,平息水患。尽管后世人们称颂大禹的丰功伟绩,却也不乏疑问:大禹究竟是人?还是神话传说?颇具争议的“大禹治水”“禹娶涂山”等历史疑问,多年来一直萦绕在学术界,而未有定论。随着蚌埠市禹会村遗址的发掘,4000多年前的那扇大门,被沾满泥土的双手轻轻推开,封尘于地下的古老文明,被考古工作者揭开了面纱。
对于禹会村遗址,王吉怀最有发言权。自2006年王吉怀来蚌从事该遗址的发掘工作以来,诸多考古发现都证实禹会诸侯的真实存在。在演播现场,王吉怀以个性、接地气、多元化的表达,带观众拨开4000年前的迷雾,破译遗存历史密码,揭秘禹会村遗址,让大禹这位远古英雄的面容渐渐清晰。
“淮河中游地区一处以祭祀为主的短期盟会场所”、“对考证涂山地望提供了证据”、“对考证‘禹会诸侯’事件关系密切”、“探讨淮河中游地区的文明起源意义重大”……2006年的试掘、2007年至2011年的5次考古发掘接连不断的成果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证实了禹会村遗址的重要价值。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的城垣进行了解剖发掘,揭示了北、东城垣的堆筑过程,以及城垣内、外壕沟的结构,进一步奠定了该遗址在淮河流域古代文明演进进程及华夏文明多元一体起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遗址中现存的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祭祀台基,是一处经过人工实施的具有专一性功能的大型盟会场所。祭祀台基面的中轴线上附加了一系列的相关设施,与宏大的祭坛场面浑然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近百平方米的烧祭面、1米见方的方土台、长达50米并一字排开的35个柱坑等,证明了盟会过程中曾经进行过繁杂的具有宗教意义的礼仪性活动。祭祀台基西侧长达百米以上的专属通道,烘托出祭祀台基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在严格的组织下,有统一的进出场程序,是一个庄严的场所。出土器物风格的多样性证实了在该地点曾经有来自中原、黄河下游、苏北地区、环太湖地区、长江流域、广汉平原等不同地区的人群在此参加短期的盟会活动。”王吉怀亮出历史底牌,展现了蚌埠更多的文化内涵,令现场嘉宾及观众惊叹不已。
“文博‘大咖’主讲,知识点满满”“作为蚌埠人,我好骄傲”“这一期节目,让我爱上考古,原来考古这么有意思”“看完了,讲的真精彩”……市民和网友纷纷留言。考古发现让更多的人对蚌埠有了认知,从而提升了蚌埠人的文化自信。王吉怀表示,希望通过《考古公开课》这样一个平台,吸引更多的人了解禹会村遗址,认识大禹。“央视节目组打电话给我称,节目播出后,获得不小的反响,好几万观众在线观看。”作为一个考古人,王吉怀深切地知道考古发掘的艰辛和不易,但也从中汲取了莫大的鼓励和成就感。
记者了解到,《考古公开课》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大型考古文博历史类电视栏目,聚焦20世纪中国考古学成立以来的国内若干重大考古发现、遗迹遗存以及众多精美文物,邀请众多国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博专家以及文化学者担任主讲嘉宾,利用考古学、文博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通过对考古学知识的普及性介绍、对遗迹遗存的还原性阐释,以及对精美文物的深度解读,搭建的一个国家级权威考古知识普及平台。有兴趣的市民,可以上网查询《考古公开课》搜寻《寻找大禹》这一期节目。
新闻推荐
鸟瞰黑牛嘴葛启明摄如今的黑牛嘴风光旖旎李玉芝摄因为河流的任性,弯弯东去的淮河衍生了不少这样那...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