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城“禁塑”叫好! □庞贵军

淮河晨刊 2019-07-31 07:50 大字

7月17日,蚌埠日报刊发了《蚌埠在全省率先开展“禁塑”》的新闻,明确规定:今年7月底前全市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和政府相关单位将带头示范,禁止购买、使用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9月底前禁止购买、使用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盒、塑料杯,全部采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12月底前全部采用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笔者不禁为之叫好。

塑料袋因其廉价、重量轻、容量大等优点被广泛使用。我们买个菜,在外用餐后打个包,购物,快递,以及家中物品的收纳和垃圾处理等,无一不用到它。就说买菜,过去人人挎着篮子,竹子的也好,塑料的也好,过段时间用脏了,洗一洗刷一刷就可循环使用。现在是两手空空去,回家后至少是四五个塑料袋,而它的去处大多是垃圾填埋场。由于现在所用塑料袋,基本上是不可降解,埋在地下上百年也不腐烂,破坏了土壤的通透性,使得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况且哪有那么多的土地让我们去填埋呢?如果只是简单的焚烧,又会产生新的污染,影响空气质量。

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威胁,国家极为重视。2008年6月1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为此蚌埠市也出台政策,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这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限塑令”,而“限塑令”也仅仅局限于塑料袋的范畴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对所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限制。

十余年来,“限塑令”已是形同虚设。尤其是近年来外卖、新茶饮和快递的迅速崛起,饮品塑料杯、塑料吸管、塑料餐盒等新的“白色污染”问题更加突出。而这些塑料吸管和塑料杯出于耐热抗高温的需要,以聚丙烯材料为主,化学稳定性很好,极难自然降解。

从过去的“放”到“限”,再到“禁”,我们是一味地去堵,像过去一样再挎着竹篮子、塑料篮子去购物,还是利用科技创新,生产出可降解塑料制品,做到变堵为疏,堵疏结合呢?

当前,蚌埠市打响了全省“禁塑”第一枪,敢于“叫板”,缘于实施建设的“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和强大的生物基材料研制及产业化重大工程。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市长王诚提出了《关于支持推行“禁塑令”大力发展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的建议》。建议的背后是我们有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呋喃聚酯(PEF)3项先进技术在手,世界首条千吨级聚乳酸纤维生产线已建成,可实现量产。可别小瞧了聚乳酸,它有着“玉米塑料”之称,具有环保可降解等特性。目前,蚌埠市生物新材料生产能力已具备1万吨/年,产值300亿元,其中以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代表的上下游紧密协同产业集群已初步建立。

与此同时,蚌埠市通过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扶持鼓励等政策,对本市生产并销售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自2019年起3年内分别给予20%、15%和10%补贴。并依托丰原集团、雪郎生物等企业高光纯L-乳酸等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白色污染”大行其道的原因还是方便,但我们不能因为方便,要让子孙后代来买单。现在,我们是有产品有政策,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步伐要加快,对那些仍在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个人,要加大打击惩治力度。当然,防止“白色污染”不仅仅是政府一家在唱独角戏,企业要在科技创新上降低成本,生产出让老百姓用得起,用得放心的塑料制品。而我们消费者、商家等全体公众,更不能置身事外,要身体力行,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从而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

新闻推荐

我是小交警 蚌山小学 四(2)班 乔佳乐

彩虹之所以美丽,是因为经历了风雨的洗礼。炎热的7月,我参加了蚌山小学第29期“少年交通警察”夏令营活动。第一...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