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虽汹汹 城区过“大考”
[摘要]解密合肥“海绵城市” 是怎么炼成的
进入梅雨期后,合肥的雨量比正常年份多出不少,但城区却未遭遇严重内涝。7月15日,合肥市市长张庆军检查指导城市防洪工作。合肥的“海绵城市”是怎么炼成的?我们从中能够找到答案。
1易涝点一经发现立马改造
曾几何时,一轮暴雨过后,作为城市防洪的薄弱点,一些下穿桥便被雨水淹没。今夏以来,尽管暴雨来势汹汹,但老城区下穿桥已从内涝重灾区,摇身一变成为雨水不侵之地。在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位于北一环新蚌埠路立交的张洼路下穿桥,上一次内涝可以追溯到6年前。2011年2月,张洼路下穿桥道路的西半幅封闭施工,工人们紧张忙碌地进行管线改造。不到一个月时间,包括张洼路下穿桥在内的15个易涝点整改完毕,地下式的泵房被移到了地面上,污水检查井改成了压力井,管道也改走地势较高的桥边辅道。“手术”过后,张洼路下穿桥再也无“海”可看。
“目前来看,城区范围易涝点已基本消除,对局部强降雨防范作用显著。”看过张洼路桥,张庆军表示,根据每年汛期的特点,每个易涝点都会被标注出来,汛期一过马上分析原因,列入当年的大建设计划。“十二五”以来,合肥每年都会对十几个易涝点动“手术”。
2地下将有30多个“超级池塘”
易涝点的改造,市民朋友都看在眼里,可一些城市防洪的隐蔽工事,大家可能并不清楚。比如说,杏花公园下面藏着一个“超级池塘”。而在未来几年,合肥的这种地下“超级池塘”将超过30个。
今年3月,在环城西路与阜南路交口,杏花公园调蓄池完成主体建设,这也是安徽首个地下封闭式雨水调蓄池。调蓄池最深处达到地下8米,建成后恢复了公园景观绿化及水体,调蓄池则藏身地下,仅露出格栅间顶部,而雨水则会存储在这个“大水箱”中。这个“超级池塘”有什么用?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大储水罐,汛期时,在泵站高负荷运转时,把雨水暂时收集起来。同时,格栅间可以起到过滤作用,对水中的杂物进行拦截,最后再把这些水陆续运送至处理厂。如果到了旱期,调蓄池储存的雨水也能派上用场,可用于绿化、浇灌等。
“调蓄池今年派上大用场,投入的钱见到了实效!”每到一处,张庆军都对调蓄池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张庆军还强调,老城区可以结合游园、停车场等工程建设,在原来的低洼地区谋划建设调蓄池。
3城区防洪每年投入超10亿
从易涝点改造,到泵站、调蓄池建设,再到城市防洪装备的添置,城市防洪也是一笔经济账。“‘十二五\’期间,城区防洪投入达到60亿元,平均下来每年超过10亿元。”张庆军说,合肥今后仍要加大投入,提升城市防洪标准。
当暴雨突袭时,那些城市防洪“神器”就会行动起来。走进合肥排水管理办公室,你会看到停放的移动泵车和电源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合肥城区共布置移动泵车28辆,总流量达到24400立方每小时,重点布置在一环、二环等下凹式立交周边、城区低洼路段、中心城区等重点地段并辐射周边地区,强降雨时第一时间助排。移动电源车共有9辆,总负荷达到4600千瓦,重点布置在沿河排涝泵站和下凹式立交泵站周边,当泵站电源故障时,确保第一时间恢复泵站供电。
除了机械化,合肥还有一整套应急制度,当暴雨来袭时,都会有专门的人力现场调度,现场处置。例如,对重点区域及易涝点采取“一桥一组”、“一处一岗”的定人定岗值守,每座下凹式立交值守人员不少于4人,每处地下通道不少于2人。
4城区南淝河段堤岸将加高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合肥城区告别“看海”,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今夏,南淝河水位告急,为城区敲响警钟;长江、巢湖的流域防洪,也与城市防洪密不可分;在顶层设计上,城市防洪更需要提前谋划、统筹布局……这些,都将是合肥今后要做的文章。
“合肥将启动新一轮城市防洪规划,‘十三五\’期间,流域治理的投入预计达到500亿元以上。”张庆军说,城市防洪与区域防洪、流域防洪,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拿今夏来说,发生巢湖流域的集中降雨,强度远远超过往年,而且范围更广、来势更猛,这对城市防洪也带来很大压力。因而,城市防洪要跟流域防洪结合起来,要在流域防洪的大格局中考虑,体现城市防洪的宏观效果。张庆军强调,城市防洪工程将持续不断实施下去,要把防洪标准提高,从而彻底解决洪水的威胁!
记者了解到,汛期结束后,合肥市将对城区南淝河段堤岸进行加高。“要从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三百年一遇。”相关负责人表示,具体方案还在研究当中,不久之后将由相关部门统一实施。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罗敏
新闻推荐
炎炎仲夏,一场铺天盖地、郁郁葱葱,重重叠叠的“绿海”自浙江安吉出发,北上安徽,刮起一阵清凉的绿色旋风,席卷蚌埠、合肥、芜湖三大城。7月25日至2...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