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艰难困苦压不垮 众人相助“拔穷根”

蚌埠日报 2017-09-20 09:11 大字

今年葡萄成熟时,在怀远县榴城镇何巷社区大棚葡萄园外,前来买葡萄的人络绎不绝。这片大棚葡萄园的主人叫吴凤兰。

20多年前,吴凤兰和丈夫怀揣梦想,带着两个儿子前往上海打工。谁料那年初冬,吴凤兰的丈夫却突发脑溢血住院。吴凤兰为了给丈夫瞧病,花尽了家里积蓄、借遍了亲友,可丈夫最后还是没能抢救过来。此后,债台高筑的吴凤兰咬紧牙关,独自一人在上海打工,一边抚养儿子,一边还债。

2010年,把两个儿子拉扯大,并为他们娶妻生子后,吴凤兰回到了家乡。“在上海,因为户口、经济问题,孙女到了入学年龄却不能上学。”吴凤兰说,“我就带着一家人回到家乡,孙女顺利进入小学读书。”

“虽然回到了家乡,收入不如外出打工,但是欠账一定要还!”倔强的吴凤兰一口气流转了本村的15亩地种植庄稼。但是,靠流转土地种庄稼只能养家糊口,难以还清外债。

2014年,吴凤兰萌发了利用葡萄栽培管理技术发展大棚葡萄的念头。

“吴凤兰家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听说她想种植葡萄早日脱贫,我们当然支持。”谢新军等社区干部多方协调,为吴凤兰贷款20万元,在15亩土地上建起了大棚葡萄园。村里的葡萄种植能手郭九先出手相助,为吴凤兰提供种苗、技术,平日在种植时,也多多帮扶。”

在郭九先的指导下,春季和夏季,吴凤兰在葡萄树下饲养了100多只鹅鸭,鹅鸭吃掉地里的旱蜗牛,保护葡萄树不受伤害;秋冬季节,吴凤兰在葡萄地里种了多种蔬菜,让葡萄地发挥最大效益。吴凤兰走向了发展立体农业之路,当年,她家靠销售鹅鸭及绿色禽蛋收入2万多元,销售各类蔬菜收入3万多元。

次年,勤劳的吴凤兰靠发展立体农业获得了8万多元的纯收入。就在家里经济紧张的日子明显缓解的时候,2016年春节,吴凤兰的大儿子不幸患上脑出血,经多方筹款抢救无效,最终撒手人寰。大儿子的去世,不仅使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失去了顶梁柱,而且因为治病,家庭的债务再次增加。

“当时家里非常困难,丈夫去世,感觉天都要塌了。家里还有三个女儿要上学,婆婆一下子老了很多。”吴凤兰的大儿媳崔海棉说,“但是婆婆很快就恢复了过来,日子还得过,债还要还,孩子也得养大。”

吴凤兰和崔海棉看着已经普遍挂果的大棚葡萄,咬着牙,起早贪黑在葡萄地里忙管理、养鹅鸭、种蔬菜,她和儿媳夜以继日苦累实干,换得了丰硕的劳动成果,当年她家靠发展立体农业收入了8万多元,还上了部分贷款和借款。

然而今年年初,吴凤兰的小儿子又患上脑溢血,花去十多万元抢救才从死亡线上夺回一条命。吴凤兰依然没有被击垮,带着儿媳天天忙碌在葡萄园中。“婆婆告诉我们要乐观。家里的葡萄种植已经上了正轨,销路不愁,二弟的身体也在好转。”崔海棉笑说,“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看着多灾多难的吴凤兰,何巷社区的各级干部纷纷带头想办法,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动员本社区和邻村干部群众从吴凤兰家购买葡萄,帮助她家打开了销路。“那么多艰难困苦发生在吴凤兰身上,但她一直很坚强,不断在奋斗。我非常敬佩她。”何巷社区第一书记、扶贫队长冯磊说,“我和社区会想尽一切办法帮扶她,助这家人早日脱贫。”

“村里的干部、街坊邻里都很照顾我们。”吴凤兰说,“灾难不会常落在我们家,困难不会永远住在我们家,有这么多人帮忙,我们婆媳有信心战胜困难!”吴凤兰算了算收入,预计在明年能还清所有债务,过上更好的日子。

小编说两句

当苦难来敲门,有人放弃,有人逃避,更有人积极面对,吴凤兰婆媳就是乐天派的一员。

人生如此艰难,都没有压垮这一家人,他们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许许多多热心人的帮扶下,用行动诠释人性的伟大与坚强。

新闻推荐

父亲远行已一年 ◆宋在侠

我出生在1960年,那时国家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缺吃少喝,我的身体很瘦小单薄,时常生病。因此,父亲对我疼爱有加。父亲一生勤劳,他会炸馓子的手艺。每天父亲和母亲起早贪黑,以炸馓子生意养家糊口...

怀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怀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