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初心五十年 ◆陈贵鹏

淮河晨刊 2018-10-09 14:49 大字

1968年秋,随着知青的洪流,我下放到固镇县插队。

田边,几个孩子割草归来,走在前面的那个女孩背得最多,我掂了一下,足有五六十斤,她的体重也至多如此吧,我不禁问道:“累不累?”她笑而不答,“上几年级了?”她还是笑笑……有人告诉我,她是哑巴,我愕然,望着她那天真幼稚的面庞,那柔弱的身体与满满一筐青草,是多么的不相称!一种怜悯的心情油然而生。

插秧、收麦、扛高粱、割稻子……我逐渐融入带有祖先特色的农民中,踏着露水下地,顶着月色归来,那黑而油亮的皮肤,清一色的草帽赤脚,一般的农活都不会落在别人后面。社员们都说,除了那排洁白的牙齿,已看不出你是城里的学生了。

天有不测风云。1969年9月下旬,紧张的收稻季节就要结束,那天早晨,我的听力突然丧失,接着发烧、呕吐,像中邪似的,身体忽地垮了下来……经长达一年多的奔波求医,国内一家著名医院诊断:爆发神经性耳聋,经各种针灸和药物治疗,效果甚微,建议适当照顾工作。这熄灭了我求医的最后希望。

突然进入无声世界,对我这个酷爱音乐、风华正茂的青年,无疑是场毁灭性灾难!痛苦、烦闷、绝望的情绪笼罩着我,而我的回城申请又迟迟得不到批准。望着父母憔悴的面容,家庭条件也实在撑不住我这个沉重负担。1971年开春,我一狠心,又回到生产队,一天至少还能挣几毛钱!

春天的田野是那么的熟悉,周围的面孔又是那么的陌生,面对社员们同情的目光,关切的问候,我只是沉默无语,呆呆地沉浸在对昨天的追忆中。

那天早晨感到闷得慌,我沿着村外的小路散心。雨后的空气沁人肺腑,万物竞相争媚,路边被踩倒的小草又倔强地直起腰,塘边被大风刮倒、树枝被砍光的柳树干又抽出了翠绿的枝叶,水面一群雏鸭在顽皮地嬉戏,到处一派生机!我不由得深深吸了几大口新鲜空气,心情舒畅些了。远处几个孩子割草归来,走在前面的还是她——哑女孩!她见了我,又是笑笑,跟以前一样,既朴素又平静,只是个头长高了不少,背的草也更多了,我还发现,她的头上插着一朵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身后嫩嫩的青草中,是那么的和谐、秀丽,或许,她还不知道自己人生的不幸?望着她那无忧无虑的神态,想想她们祖辈世世代代、年年月月生活在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上,无怨无叹,生生不息,面对这个顽强而充满朝气的生命,自己的内心受到深深的触动。

几个月后,我获准回城,进了福利工厂,带着深沉的、厚厚的人生底色,踏上新的征途。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半个世纪过去了。与我同时代的大多数知青都经历了:饥饿记忆、狂热年代、知青岁月、改革开放……我在多年的无声世界里虽经历了许多坎坷艰辛,但炼就了顽强的意志、不屈的性格、拼搏的勇气——爱国爱家爱生活。不论是从工人到干部岗位,还是从中学到职工大学十余年的夜校学习,面对生活中屡次磨难的冲击,都没有使自己消沉。之所以如此,得益于那远逝的年代馈赠于我的精神财富。我相信,艰苦的环境和不幸的磨难是一所无人愿意报考的大学,可是,只有从那里毕业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新闻推荐

这些年我们用过的通讯设备 □陈 锐

报社给题,要写一写反映这四十年的生活变化的文章。作为小百姓,只能写亲身经历的事。我正考虑着,手机响了。好吧,就从眼前这个...

固镇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固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