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田林早期的文艺宣传队 □戴天敏

百色早报 2016-10-10 00:00 大字

田林壮剧表演(资料图)  

“这边卖米粉,那边卖发糕,两角钱一碗,又不要米票”。20世纪70年代初,我读小学,曾两次目睹了田林县文艺队到村里进行文艺宣传演出,一些演出台词我还清楚地牢记在脑海里。

田林县文艺队1965年建立,当时称为“农村文化工作队”,由干部、工人、教师组成,全队共12人。当时,因禁演古装戏,只排演现代壮剧《新媳妇》以及歌舞等小节目。田林县文艺队成立的第二年,县里选派一名中共党员担任队长。从1967年开始,田林县文艺队,先后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等。1969年,田林县文艺队人员增加到23人,并增设一名政治指导员。1970年,田林县文艺队成立党支部。1972年,全体演职人员到广西艺术学院学习,结束后到南宁橡胶厂演出,并获称赞。回县后队员积极主动做好文艺宣传工作,做到“上山上到顶、下乡下到边、有车不愿坐、有马不愿骑”,服装道具全是肩挑人扛,演职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较高的演出水平,得到了群众和上级领导的好评,曾多次被评为百色地区和自治区文化系统先进单位,媒体还作过专题报道。1973年和1976年,文艺队两次随慰问团到田阳空军基地和德保、那坡驻军进行慰问演出。1980年,演出阵容发展到32人,当年排练古装壮剧《文龙与肖尼》,参加百色地区专业文艺队汇演,荣获剧本创作三等奖,音乐设计二等奖,优秀演员奖。1982年,文艺队排演古装壮剧《蝶吒》,参加自治区民族戏剧表演,获优秀节目奖。

从1978年到1982年田林县文艺队演出713场,其中在农村演出就531场,观众285920人次,行程4049.5公里,下乡天数323天。

1983年,田林县文艺队在坚持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全年演出124场,其中下乡镇演出120场,行程1393.5公里,足迹遍及10个公社的120个村(生产队)和两个农场,观众达48200人次,而且都是免费演出。

1984年,田林县文艺队因领导和演职员陆续调离,全队仅有20人,演出几乎面临停止状态。

1985年春,田林县文艺队正式改建为田林县壮剧团,改建后,田林县从人员编制、强化培训、落实报酬、改善演出设备等多方入手,加强壮剧团建设,从而使壮剧团焕发出青春和活力。近年来,田林县壮剧团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的一颗耀眼的演出明星。

新闻推荐

路灯杆歪斜斜“站岗”

田林县三宝庙戏台门前的进城大道是田林通往百色、南宁的主要出入口,门前的路灯杆已损坏数月却没人修理,歪斜斜的让人看上去很不雅观(如图),尤其是灯杆旁还有一堆垃圾,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相关部门应尽快处...

田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田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