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驯 牛 □马元忠 (百色)

百色早报 2012-11-09 05:23 大字

 

在所有与牲畜直接关联的农活中,驯牛是一件颇费心思的事。这门产生于远古农耕时代的原始活计,在我的家乡田林县利周河流域世代传承,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驯牛的时机相当讲究,牛犊长到两岁左右虽然身体尚未发育成熟,但已经具备学习干活的体质,这个时候就得开始调教,错过这个时机就比较麻烦了。动物都有反抗的秉性,不会那么轻易被驯服。三岁以下的牛犊如同懵懂的少年,吼它一声,抽它两鞭子,它都怵你,但再大一点,蛮力脾气也随之见长,它就敢跟人瞪眼睛扭脖子抵抗了。所以说把握时机施以调教,这是驯牛的关键一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村有名的驯牛师是美优爷,全村近百头干农活的牛,耕田犁地娴熟麻利,全归功于他调教有方。

美优爷驯牛有一套路数。看准了哪头牛犊,他会在早上牛群出栏时手持一把小木耙站在路边守候,待那牛犊走到跟前,他即伸出木耙在牛犊身上搓挠。通常情况下,耙子刚触及牛背,牛便会被吓一跳,随即挤身前行,但美优爷会紧跟上去,手上的耙子也会稍加点劲,速度也跟着加快,搓挠的范围从牛背移至牛的肚皮和胯下。这是美优爷哄牛的诀窍。因为牛肚子下方皮薄,蝇虫极喜叮咬,必定瘙痒难受,经木耙子刮刮挠挠,固然顿生舒服。牛像瞬间被灌了迷药全身酥麻,停下脚步,撩起一条腿迎合刮挠,眯眼竖耳享受那不明就里的待遇。待牛群走远了,美优爷一手继续持耙刮挠,另一只手从身后悄悄摸出绳索,绕住牛犊脖子,系牢活结,然后牵着它到预定的地点,进行驯牛的第一道程序——穿牛鼻。

给牛犊穿鼻的过程有点残忍。把牛犊牵到一副类似巨型双杠的木架子中间,美优爷指挥他的两个徒弟用绳子把牛犊的四条腿分别固定在木架粗壮的四条腿上。木架中间只容得下牛的身体,架子左右两条横竿恰好夹住牛的腹部,腿被绳子牢牢捆绑,牛犊彻底失去了动弹自由。美优爷让徒弟抱住牛犊的脖子,用旧衣服蒙住其眼睛,他一手扣紧牛犊的鼻冀,另一手拿一条筷头粗的铁针,在两只鼻孔中间的软骨隔层上“哧”的一下,一个洞被扎穿出来。牛犊挣扎着发出悲愤的嚎叫,美优爷拍拍牛脸,说些安慰的话,趁势在扎穿的鼻洞里扣上一只铁圈,那是鼻环。在鼻环两侧系上绳子,

 

经过牛犊的双眼角下固定在耳后和颈上。最后,美优爷在拌有生香油和锅底黑粉末的碗里抓了一把,往牛犊鼻孔里涂抹,这是乡间预防蚊虫叮咬避免伤口发炎的良方。鼻子是牛的致命软肋,被穿了鼻,带上了鼻环和头绳,牛的蛮横烈性从此也就宣告终结,往后只能一辈子听人使唤了。

一个月后,牛鼻上的伤口完全愈合,美优爷在牛犊肩上戴上一副半月形的木轭,木轭两端各连一条长麻绳,从牛的左右两侧往后延至后脚跟两米开外,拴住一截一两百斤重的木头。这是让牛拉重物在公路上行走,初步学习拉犁的技巧。美优爷让一个徒弟攥住牛鼻环在前面引路,他跟在牛尾巴后面,两手攥着连接牛鼻环两侧的长绳,忽左忽右地扯一下绳子,掌控牛的行走方向。初次上路,牛犊总是猛劲十足,时而蹦跳,时而狂奔。美优爷首先就要磨磨它的这种性子,他先放开了让牛跑,不一会儿,它感到了肩上的沉重,开始气喘吁吁,浑身乏力,继而抵触捣乱。它走走停停,左右乱拐,把木轭弄歪,还发脾气。但鼻环攥在人手上,如何消极抵抗都无济于事。

在公路上拉巨木来回走上十几天,牛犊的粗蛮脾性被打磨精光,脚步已逐渐规范,接下来就得给它套上犁铧下地学习干活了。开始下地拉犁的头两天,美优爷仍然让人攥住牛鼻环在前面引领,他在牛身后左手牵绳,右手扶犁吆喝。这时连接牛鼻环右边的绳子已经去掉,只保留左边的那条。美优爷晃荡绳子,同时喊出各种口令,扯一扯绳子,喊“丢丢”,那是要牛偏向左边走,荡绳子拍在牛身上,喊“噗噗”,那是要牛往右行,喊“喔喔”牛就停下来。套犁下地干上五六回,牛犊慢慢掌握了要领,也基本听懂了口令,以后就不再让人在前面引导了,美优爷让徒弟接替自己的工作,他站在地头喊口令,指挥徒弟纠正牛犊的动作。

驯牛需要反复调教训练,期间还要安排时间让牛歇憩,恢复体力。一头牛犊学会干活通常要几个月,拉断几条绳子,吃无数鞭子。美优爷说调教牲口不能光靠骂和抽鞭子,要费心思,动脑子。

新闻推荐

黄志元: 为壮剧而来为壮剧而活 □黄绍碧/文 黄卫平/图

黄志元在表演壮剧 黄志元在创作剧本 黄志元到业余剧团进行辅导 黄志元创作的部分壮剧剧目 黄志元在演奏马骨胡

 

近几年来,田林县成功举办了多届广西北路...

田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