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吕佳杰:有担当的村医 □本报记者 陆照德 文/图

百色早报 2012-10-08 05:50 大字

吕佳杰  

20年前,19岁的吕佳杰卫校毕业后,没有和同学们一样奔赴大城市闯荡,而是回到生他养他的山村——田东县思林镇立丰村,做一名村医。在不通电、不通公路的山村,一干就是5年,微薄的收入,收不回的旧账,使他生活难以为继,无奈远赴他乡谋生。2008年,当村里4个屯没有了村医,他毅然回乡当起了山村医疗事业的守望者。

最深刻的印象:深夜人工呼吸护送患者

1992年,吕佳杰从田东卫校毕业后,没有像同学们一样,奔赴大城市闯荡,也没有去争取留在城镇的机会,而是卷起铺盖回到喀斯特地貌山区——立丰村龙排屯,当起了一名村医,负责立坡、龙排、龙均、巴独4个屯。那时吕佳杰很年轻,一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民们健康地生活,他也相信自己能因此找到自己的幸福。

村医的生活是清苦的,到哪个点都只能步行,龙排到巴独需走近一个小时的山路,到龙均也要走30多分钟。做村医,面对的多是感冒、意外小伤等小毛病,因为村民白天还要做工,出诊都是晚上居多,那些年,吕佳杰经常打着手电筒行走在山路上。

1995年,一天深夜凌晨2时,正在沉睡中的吕佳杰,被一阵急促的拍门声惊醒,原来是龙包屯村民卢万伟的妻子病重,派亲戚来向吕佳杰求助,吕佳杰急忙起来挂上药箱就跟着出门。“病人病得很严重,话都讲不出来,我们赶紧搭个木架连夜送她到坡塘乡(现已并入思林镇)卫生院。”吕佳杰称,到了乡卫生院,病人病情继续恶化,呼吸都困难,情况紧急,得送县医院。从坡塘到思林的狭窄公路上,一辆三轮车里,吕佳杰和坡塘卫生院院长唐汉武轮流给病人做人工呼吸,到了右江河畔,几经周折才得以渡船过河,连夜送往田东县人民医院。“过了河我才看时间,已是凌晨4时,那是我当村医以来印象最深刻的出诊。”吕佳杰说。

当时,大山里的人们生活很艰苦,普遍贫困,吕佳杰把5年青春挥洒在这个深山里,村民连年看病赊账多达3000多元,眼看同龄人都已成家立业,自己的生活却难以为继,1997年,吕佳杰不得已远走他乡。

最迫切的愿望:能治好大儿子的病

在吕佳杰外出追梦的日子里,村里的老村医吕水能过世,立坡、龙排、龙均、巴独4屯没有一个村医,村民们又想起吕佳杰来,大都希望他能回来继续守护山中老小的健康。此时(2008年),吕佳杰也祸不单行,父亲身患癌症过世,母亲身患高血压无人照顾,4岁的长子小鹏2007年身患肾病综合症。村民的期望与自身的困境纠结在一起,吕佳杰决定留下来,接老村医的班。

11年过去了,山里亮起了灯,道路也相继修通,村民的生活也相对宽裕起来,行医没有以前艰难。但随着青壮年的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儿童普遍没人照顾,吕佳杰出诊依旧以上门服务为主,没有摩托车,也不会开车的吕佳杰,每次紧急情况都只能请他人送去,还经常自掏车费。

近年来,吕佳杰夜晚经常接到在广东打工老乡的来电,让吕佳杰到他们家里帮看身体不适的老小。“吕医生依旧好说话,依旧可以赊账看病打针吃药。到广东打工的村民,都存有吕医生的号码,家人有大小毛病都先给吕医生打个电话。”八独屯的潘万勤对记者说,“现在村民外出打工有钱了,也理解吕医生不容易,赖账的情况少了。”潘万勤是坡塘卫生院的医生,同是医道中人,来往多有接触,他对吕佳杰很敬重,把他的事迹写成颂扬文章投到网上。

2011年,村卫生室建好了,正在推进的村镇医疗一体化建设,让吕佳杰和村民们都看到了希望,村镇卫生院就医同等额度报销,这有利于村民就近就医,村医也可按接诊量获取报酬,收入更可观。

虽然现在处境好了很多,但吕佳杰高兴不起来,这个每天奔波在山村的村医,救治过无数人,却对儿子小鹏的病无能为力。8岁的小鹏患有肾病综合症,每月光吃药就要花几百元,但也仅是续命而看不到康复的可能,吕佳杰很痛心。为了给儿子治病,吕佳杰一家五口人还住在旧瓦房里,打好地基的新房迟迟不能起建。“我唯一的愿望是能治好小鹏的病,其他的我都无所谓。”说罢,生性平静的吕佳杰,有些哽咽。

新闻推荐

田头做经纪 潇洒走市场□本报记者 周厚雪 文/图

在中平村由农民经纪人设起的这样的收购点不下10个(2012年3月拍摄)  人物:李玉华身份:农民经纪人现居地:田东县近年来,在百色市各县(区)的农村中,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依...

田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田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