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污水系统处理,垃圾统一焚烧,猪也住上楼房 这个村庄真不简单□本报记者 胡 珺 褚良春 李 磊 通讯员 龙 潇 文/图

百色早报 2015-04-14 02:55 大字

母施村安置场屯内整齐的楼房猪也住进了两层楼房。安置场屯的环保型生活垃圾焚烧设施。黄有文介绍安置场屯内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一下隆百高速公路沙梨出口,旁边就是隆林各族自治县沙梨乡母施村安置场屯,该屯依山傍水,空气清新,一进到屯里,记者的目光就不由自主地被崭新的村小校舍和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楼房吸引,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从屯内穿过,绿树青草随屯道蔓延,孩子们爽朗的笑声在球场上响起。

猪也住上楼房

安置场屯是一个新建的屯,2008年因隆百高速公路建设征地,沙梨和德峨等乡镇有部分群众的住房需要迁建,为了安置好拆迁户,该县就规划建设了安置场屯。

“建新房的钱由高速公路征地补偿了一些,农村危房改造办进行统一立面设计和装修,剩余的部分由农户出,基本都是跟银行贷款,每户都是一栋三层的楼房。”母施村民委副主任黄有文指着一栋栋漂亮的房子说,场地平整、道路硬化、新村部办公楼建设、小学新校舍建设、绿化建设等都由各方出资帮扶。

安置场屯里环境好,设施齐全,村民在漂亮宽敞的房子里住得舒心,跟一般农村相比,还少了一股家畜粪便的臭味。记者刚要问原因,黄有文就带着记者来到一栋离村民住房有一段距离的两层楼房前,“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县里的畜牧水产局给我们建了这个两层的集体养猪场,全屯22户就22间猪舍,每户一间。”黄有文告诉记者,以前没搬来这边建新房时,各家各户都有一间猪舍在人居住的房子边,总有一股很臭的气味,居住环境不太好。新房子建起来后,大家都同意人畜分离,就建起了这个独立的集体养猪场,猪也住上了楼房。“对面这排房子是养猪场的伙房,专门给村民煮猪潲用的,有些村民也在里面养鸡,也是一户一间。”黄有文指着养猪场对面一排房子说,现在安置场屯的猪不喂饲料,都是吃玉米、谷糠和中草药长大的。

原来,去年,县里掌握中草药养猪专利的退休干部林文罗到安置场屯看过后,决定将这里当做中草药喂猪的试点,8月,村民开始养第一批中草药猪,经过4到6个月的饲养,今年年初第一批中草药猪出栏了。“我家养了两头,一头过年的时候自己吃了,一头卖了2000多块钱!”村民何乜观告诉记者,中草药喂出的猪不仅肉更鲜美且不容易生病,卖出的价钱也更高,普通的活猪一斤卖6块5,中草药猪一斤能卖9块钱。

小果板栗卖得好价钱

除了养猪,安置场屯的村民也种板栗,“板栗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黄有文说。如今在安置场屯,平均每户有130多亩板栗,前些年地不够肥,亩产只有100多斤,经过专家的培训,村民们给地施肥、嫁接改良品种并扩大种植规模,亩产上升为400斤左右,涨了3倍。

不仅产量提高了,种出来的板栗虽果小,却特别香甜,很多地方种出的板栗果大但水分多不够甜,不如这小果板栗受欢迎。随着高速公路的贯通,来自湖北、福建、云南、贵州等地的客商纷纷到安置场屯收购板栗,价钱好的时候,一斤板栗的收购价在4块钱左右,比普通板栗的高出了1块多钱,靠着种板栗的收入,村民们基本上都还清了建房时欠银行的贷款。

用上了生态科技新能源

有了独立的集体养猪场,牲畜排放的粪便该怎么处理?为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安置场屯先后建起了总共90立方米新式软体沼气池。养猪场里猪的粪便通过管道排到沼气池里,产生的沼气可供全屯百余人煮饭菜,这沼气池的妙处更在于能通过气压自动将沼气池内的废渣排到田里做肥料,这样种出来的无公害蔬菜也特别好吃,省掉了以前旧式沼气池人工清理废渣的麻烦和危险。“以前用电煮饭菜,村民都嫌电费高,改用沼气后,一户一个月可以省下100多块钱电费,大家都觉得很划算。”黄有文说。

此外,安置场屯还建起了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环保型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和太阳能发电装置。村民以前排到河里的生活污水经过污水系统处理,变成可用来灌溉田地的水;环保型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巧妙地运用“焚烧+烟雾净化+污水净化”等工艺,将垃圾焚烧产生的烟雾抽压到烟雾净化池,再通过水旋转搅拌把烟尘等有害物质(颗粒物)拦截在水里净化形成污水,然后将污水排放到调节池冷却,再通过喷洒装置把污水洒到矿化床表面并渗透,反复4到5次,可使产生的污水净化达到理想的效果;烟雾问题处理后剩下的灰渣还可以当做肥料用于经济林木的种植,既环保又经济。

一个小小的村屯,用上了新能源、环保科技系统,使村民的生活便捷,屯里的环境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一个小村屯有四个民族

安置场屯22户104位村民,其间包含了仡佬、苗、壮、汉四个民族,村民何乜观是从德峨的三冲村搬来的,是仡佬族,“以前做饭烧柴火,现在用上了沼气,洗澡用太阳能,搬来这里好得很。”谈起搬来安置场屯的感受,何乜观高兴地说。

“你家的猪长得怎么样?”“准备可以出栏了。”……养猪场内,王大姐和杨大姐一边喂猪一边交流养猪经验,她们也是从别的村屯搬迁到安置场屯来的,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一个壮族一个苗族,但却没有隔阂,相处愉快,并一起走上了致富的大道。黄有文告诉记者,安置场屯民风淳朴,平时村民相处融洽,“人不在家门开着也不要紧”,有什么事大家都会相互照应。

安置场屯里优美的生态环境,舒适的生活,和谐的关系让村民有了自豪感和幸福感,也让他们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如今,安置场屯也正向着“生态乡村”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新闻推荐

桑树换玉米 水洞村富了□本报记者 李 磊 文/图

杨卜生夫妇在喂蚕  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水洞村在距离县城十公里远的地方,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前,走...

隆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