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明代石赑屃 □杨光茂 文/图

百色早报 2015-07-03 02:41 大字

 

在凌云县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只明代泗城土司古墓出土的石赑屃(如右图)。

该石赑屃背呈拱弧形,伏在一块长方形的石垫上,背上刻有金钱样纹饰,顶部的纹饰已被磨平。石赑屃长28厘米、宽18厘米、高12厘米,垫座长25厘米,宽18厘米、高7厘米。整只石赑屃爪、眼、嘴等部位清晰可辨,外表栩栩如生,看似努力向前爬行的样子。

据博物馆档案资料记录:该石赑屃出土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凌云县泗城镇西秀村村民在劳作中挖出来的,文物出土后,被群众拿去放到西秀村寨上,1986年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征集入馆保存。据凌云县历史记载,西秀村一带是明代泗城岑氏土司的墓地,该只石赑屃是明代土司墓中的文化遗存,是用来驮负石碑或垫东西的。

凌云县历史悠久,宋皇祐五年(1053年)始置泗城州,元朝天顺元年(1328年),泗城州开始进入土司社会,到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泗城府改土归流,凌云县共经历了399年土司历史,岑氏土司在泗城州世袭和分封了20代。

赑屃又名石龟、龟趺、霸下、填下,赑屃造型在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赑屃文化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相传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赑屃排行第一(有的说排第六),外貌似龟,有齿,好负重,力大无比,可驮负三山五岳。据历史资料记载,龙生九子的名称和作用分别为:“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蚆夏,性好水,故立于桥柱;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镮;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闲,故立于门铺首。”

关于赑屃,有这样一则传说:上古时代,霸下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所以,赑屃在我国各地大多以背负石碑的形象出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赑屃属于灵禽祥兽,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在明代泗城土司墓中发现石赑屃,说明汉文化在明代泗城州已经得到广泛传播。该石赑屃是再现我国独特的赑屃文化和凌云县土司历史的实物资料,1998年,经百色市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该石赑屃被定为三级文物。

新闻推荐

凌云岑氏土司应和诗□杨光茂 文/图

岑绍勋的“隐退诗”     凌云县汾洲古石刻位于凌云县下甲镇政府大门对岸,共遗存有12...

凌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凌云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